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2013-05-18 20:23 抚顺七千年 卢然 8857
清原县南山城遗址位于清原县南山城村东200米的东山顶的台地上,学术界一般认同的观点是,该遗址始建于战国——汉,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

清原县南山城遗址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2

  清原县南山城遗址位于清原县南山城村东200米的东山顶的台地上,学术界一般认同的观点是,该遗址始建于战国——汉,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3


  南山城遗址地处清原柳河上游,四周悬崖峭壁显障,周围视野开阔,是战国晚期保存比较完整的军事重地。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4

  石块垒砌的城墙依稀可见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5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6

 专家在多次的考古中发现:山城城墙部分保留,夯土石垒砌,城内的角台(瞭望台)、房子、泉眼保存等完好,望台的青石垒砌清晰可见。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7

  在山顶遗址,发现一处类似沼泽的区域,疑似泉眼。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8

  专家过去在遗址考察时,曾发现很多夹砂红褐陶、夹砂灰色陶,还有器类有壶、罐、鬲等,陶器中伴有铁镰、铁镢等。当我们这次来到遗址时,在山顶没有任何发现。但经过细心寻觅,终于在城墙的边缘、陡峭的天然石壁上,拾到几块夹砂红褐陶、夹砂灰色陶。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9

  根据资料,专家曾在该遗址发现战国晚期——西汉初期中原燕汉典型特征铁器,这是燕汉文化影响至此的明证,应属辽东地区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我们这次在遗址上也发现一片疑似铁器。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0

  有专家介绍,南山城遗址是辽东地区铁器时代“土著”文化类型的早期“城寨址”,对研究战国—汉初辽东地区政治、军事、民族文化及后来高句丽山城的起源与构筑特点提供了重要价值资料。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1

  不过也有专家经过研究认为,南山城遗址应早于汉代,属商周时期濊貊人遗址。濊貊族在夏商之际广泛分布于南起辽东半岛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主体在关东,周灭商后逐渐迁至其他东部地区,另有一部分濊貊人迁至古朝鲜半岛北部(汉四郡地区),最远到汉江南北两岸都有秽貊人的足迹。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2

  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属国。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著定居生活。后来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的夫余和高句丽,就是在融合濊貊等东北区域民族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3

  濊貊民族作为我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上的四大族系之一,在其形成、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了本民族所具有的特征和习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濊貊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融入到我国的其他民族族系当中时,也将它特有的民族习俗和文化特点带入了其他族系。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4

  据说,貊族特有的饮食习俗是:貊炙。这是一种类似于我们现代的烤全羊或烤全猪的饮食方式。也就是将整只猪用火烤熟,然后族人围坐在周围,每个人自己用小刀来割食猪肉,这体现出濊貊民族较强的民族精神。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5

 濊貊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秽人非常注重诚实、谨慎,比较讲究廉耻。濊貊族指定的治国大法中规定:杀人者要偿命,盗窃者男子沦为奴隶,女子沦为婢女,同姓之间禁止通婚等“八条之教”。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6

   正在遗址上辨识陶片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7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8

   每捡到一块碎陶片都让人心动不已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19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20

  在该遗址拾到的夹砂灰褐陶、夹砂红褐陶碎片。


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二站):南山城 图21

(摄影:王芸 卢然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资料)


该文章所属专题:卢然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抚顺历史文化之旅  南山城  遗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