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第四站):高尔山山城
高尔山,在抚顺是妇孺皆知的名山。近几年,随着高尔山景区的大力开发建设,每天来此晨练、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高尔山的历史,有多少人了解千百年来高尔山上的刀光剑影,以至于足以影响到抚顺历史进程的那些重大事件?
很多抚顺人可能不很了解高尔山的历史,但对于有关高尔山的传说一定记住不少。一个月前,我在高尔山上跟一来此健身的老者聊天,向其询问有关高尔山的故事。于是老者把支离破碎的“九缸十八锅,不在前坡在后坡”的传说讲给我听。看他讲述的那种神态,我想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个传说,但看得出来,他还是很想努力把这个传说说的真实些。这也许就是传说的魅力吧!
这两年,我在收集抚顺地方史料时,还真的发现一些有关高尔山的故事。一本叫《高尔山藏宝之谜》,另一个是在网络上连载的《关东往事》。两部作品我粗略翻看一下,应属文学作品。但这两部作品都是以高尔山为创作背景,特别是后者,作品中出现了千金寨、月牙山大悲寺、新城遗址、古塔、观音阁、大山坑炭矿等真实地理名称,免不了会让有些人混淆文学与史实。
2003年,原抚顺文化局副局长、抚顺地方史专家、考古专家佟达先生的力作《高尔山》一书正式出版,在抚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这部著作是高尔山的专题史,又是高尔山的一部小百科书。佟达先生将许多学术研究成果融会其中,在深入发掘高尔山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使人信服的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高尔山的历角度,写出了一本可读性很强的科普著作。
很多市民是从这部著作中了解到高尔山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将军峰初为汉代长城的烽火台,到276年高句丽建立新城,以及668年唐新城州都督府设此乃至677年安东督护府迁来高尔山,一千年上下,成为前燕、后燕、北魏、隋朝、唐朝同我国高句丽民族政权战争与和平的焦点地带,汉族、鲜卑族、契丹族、靺鞨等各族的军队在高尔山下征战不止。
高尔山城北门外景(最高处为将军峰)
高尔山城南门鸟瞰
慕容皝、慕容盛、西川王、故国原王、高奴子、王仁恭、李道宗、李勣、薛仁贵、程名振、李窟哥等近30多位各朝各族的时代精英都曾先后云集在高尔山上下。
从第二个千年开始的1088年辽代在高尔山城建立贵德州的寺庙砖塔,到明末清初建立并延续至今的观音阁,高尔山又成为抚顺延续千年的宗教文化中心。从大要塞到修庙、修塔,从金戈铁马到香烟缭绕,证明了高尔山是中原文明和边关文明碰撞而后融合的典型代表。
5月26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佟达先生来到高尔山,结合他当年在高尔山考古挖掘情况,为我们讲述高尔山的千年往事,一行人受益匪浅。
人们知道高尔山有辽塔,有观音阁,但还真的有人不知道高尔山曾是一座山城。60年代初,高尔山山城就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解释,一旦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建设工程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遵循实施原址保护。
这里是高尔山山城的夯土墙遗址,城墙壁石已经荡然无存,四十年代,还有城墙壁石可见。山城依托高峻的北大岭,山脉从北大岭展开两翼,向南环护,然后在山南收拢,留有一个谷口,成为南大门。
高尔山城墙断面(四十年代照片)
山城北、东、南三面有河为限,西有峻山深壑设险。四隅隔断,天然封闭的地利条件使得高尔山几乎就是一座天然城堡。筑城者充分利用易守难攀的四隅山脉,在其上建筑土石混筑的人工城墙5400余米。
在城墙遗址上,我们还能依稀分辨出土石混筑的痕迹。但城墙遗址仍在继续坍塌萎缩,大家担心,若干年后,后人恐怕连坍塌的遗址都难以见到了。真的希望有关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高尔山山城中发现很多建筑遗址,都有大最残瓦堆积。在现场,我们捡到了一千多年前高句丽时期的红色绳纹瓦片。
关于使用瓦顶的建筑,文献解释的理由是:“其所居,依山谷平时民众不在城中。而是散居四野,临战啸聚城,皆以茅草葺舍,唯佛寺、神庙及王宫官府乃用瓦。”说明城中瓦砾堆集的建筑,都不是民用建筑,而是神庙、佛寺(372年佛教传入高句丽)和官府以及军营。平时民众不在城中,而是散居四野,临战啸聚城中,所以城中大约不会有草房之类的民用建筑。
根据当年的考古资料,高尔山山城中有3个泉井,东城两个,西城一个。泉清澄澈,汩汩不绝,比赫图阿拉城那个千军万马饮不干的神井,资格老了许多,专家说这是我市使用时间最长的古井,堪称我市水井的“老祖宗”。当年围绕清泉用石块砌出大型方塘,蓄足水位。645年唐军攻打辽东城,新城出动数万步骑增援,可见城中水塘也必须承担千军万马饮不干的重担。高句丽山城特别是大型山城都有大水塘,今东城南门以北及西城的高尔山公园管理处附近的洼地,便是泉池旧址。
这里是水门旧迹,所谓水门,就是泉池水外流的出口。由于水门出口容易被敌方乘隙而入。因此,水门中排列粗木,组成木栅,泄水与防敌皆可兼顾。1983年在这里出土7根烧黑的栅木,残长230厘米,直径20厘米,加工成多棱柱体,涂有朱漆。专家根据栅木被火烧过,推测当年唐军攻破山城之后,放火烧了山城。
高尔山唐朝安东都户府卵石甬道
佟达先生介绍,当年在高尔山考古挖掘过程中,发现几个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布局类同于北京故宫的午门。门庭内外铺设河卵石甬路,颇有南国园林小径之风。建筑群东侧设灶间饮厨场所,炉灶周围布满灰烬,出土舂米工具——石杵,地下埋设贮粮大陶瓮。
高尔山唐朝安东都户府排水道
附近有唐砖砌出的水槽,水槽连接由大板瓦串连起来的排水沟。建筑基址上出土一个陶壶,里面装有初唐时期的7枚开元通宝古币。建筑基址上还有1个金块、大量箭镞、甲片、煤块、陶片及唐代联珠纹瓦当。整座建筑群是山城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规格最高、气势非凡,并有明确的唐代文物的场所。经过长期研究,这个建筑群就是考古专家追寻已久的唐安东都护府旧址。
渡边三三
1933年,伪满州国抚顺图书馆馆长、日本人渡边三三发现了高尔山古城,在《满蒙》杂志上发表了《高句丽新城的发现》一文。1938年渡边三三出版《抚顺史话》,在该书有关高尔山城的第4章公然明目张胆地把题目写成《一千三百年前的我国国防》,充分揭示了日本人鼓吹“满蒙独立”的狼子野心。渡边三三还将高尔山塔附近出土的石经幢运回日本,犯下了掠夺抚顺文物的罪行。
辽代贵德州(曹宇 绘画)
贵德州的寺庙原有两座塔,并列于山城南壁东西两翼的高山秀阜之上,属于城内辽代贵德州寺庙的附属建筑物。东塔早已倒塌,我们现在见到的是西塔。当年的寺名、塔名已经湮迹千载,无从知晓,我们现在称高尔山塔。
高尔山东塔塔基
高尔山塔建于危崖边缘,依山岩为基,这种建塔方式是极为少见的。关于己经不存的东塔,根据20世纪40年代的考古报告,塔身8面,每边长3米。而今高尔山塔每边长2.3米。据此,东塔的体量要比高尔山塔大些,但建筑样式相同。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高尔山古塔被日军炮火击中,留下弹洞。
1991年抚顺市政府投资加上市民集资共66万元将古塔修葺一新,根除了倾覆之患,弥平了塔顶日军炮击弹洞。其中47万元用于维修古塔本体,其余为附属设施。修复后的古塔塔刹直插云天,密檐上的惊雀铃丁冬摇曳,十里可闻,再现了古塔风韵。工程于1991年7月开工,1992年10月完竣。施工中曾于1992年3月28日清理塔基时,发现了日俄战争中射入塔基中的一发炮弹,为古塔清除了隐患。为给后代留下保护维修古塔的记录,抚顺市建委、文化局、城建局、园林处等单位刻制志石一方,镌刻《高尔山辽塔修葺记》,藏入古塔第七层密檐。
查看高尔山城墙遗址
佟达先生一来到现场,就滔滔不绝地给大家做讲解。他说,三十年前在此地进行考古挖掘,很多细节至今记忆犹新。
大家听得仔细,入神,有人拿出手机记录着佟先生的讲解。
远处是将军峰。佟达先生说,历史给抚顺留下了许多谜团,抚顺有两个带将军字样的地名,一是将军峰,二是将军(街道),其真实来历至今没有准确的说法。这些都留给后人去研究吧
山城城墙部分,如今被附近居民用作耕种。我打听了一下居民,说这里种的是大豆。
认真听讲的长者。
时间关系,高尔山的故事并没有讲完,大家期待着下次有机会继续这样的“历史文化之旅”。
附:日俄战争时期的高尔山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10-13安东都护的选任及其所反映出的统治原则
-
10-13历任安东都护考略
-
10-13安东都护府沿革及辖境
-
03-04高尔山山城附近的施家沟古墓群
-
12-26高尔山森林调查队办公楼在哪里?
-
12-18本网转载佟达历史著作《高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