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边墙
只有明代的辽东边墙,才是完整的边墙,它即有墙又有墩,走向明确,遗址清晰。明代辽东边墙,是明代为防备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袭而修筑的。它西起绥中县铁厂堡吾名口台,东达宽甸县虎山乡老边墙,全长1960里。这段长城路线通常被分为三段,从铁厂堡到兴城、锦西、锦县,北行经义县,过大凌河,到阜新的清河门,再延伸到到黑山县的白土厂堡。这段边墙被称为辽西段边墙;此后转而东南经台安、盘山,由三岔河过辽河,到海城,再沿辽河北上,经辽阳、沈阳、铁岭到开原、昌图。这段边墙被称为辽河套边墙;从开原镇北关南行,过铁岭达抚顺、新宾,经本溪碱厂堡到凤城、叆阳达宽甸。这段边墙称作辽东东部边墙。
辽东东部边墙沿线共设有边堡98座,墩台849座,额定驻守官兵95369人。在这千里长城线上,十里一堡,五里一台,雄关、隘口林立,烟墩、瞭望台星罗棋布,形成一道坚固防线。
辽东东部边墙,开始修筑于明天顺年间。最早修筑的是自开原向东南抚顺方向的一段。明天顺五年(1461),参将王错东征建州后,“展筑边墙70余里,增置烽墩49座”,即指开原至抚顺方向边墙的修筑。抚顺关及其边墙就是在王错的主持下,于天顺八年(1464)修成。边墙初立,并无战事。可是仅仅过了两年,即成化二年(1466),建州“一岁间寇边者九十七次,杀掳人口十余万”。建州对明的威胁程度加深了。成化三年(1467),李秉又上疏朝廷,提出续修铁岭至宽甸段的边墙、边堡和墩台。从成化四年开始正式动工。这条边墙的抚顺段北起铁岭黄泥洼经张木匠沟,折而西南,经山城堡、龚家、李其接抚顺关所在地官岭,渡浑河,经腰堡、吴家堡子、营城子、五味冲、金家、抄道、西崴子、下马古、上马古过太平、草盆,东南经西厢、小堡达鸦鹘关,再经头道沟、北崴子、黄岗子、于家、下夹河进本溪。
4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