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朝鲜的箕子陵
再说箕子,他离开朝歌之后,也去了朝鲜半岛。从各种历史资料看,他不是经辽西、辽东,过鸭绿江到朝鲜半岛,而是从山东越海而至。根据东北地方史大师金毓黼先生研究,箕子是从商都直接到了朝鲜半岛的平壤一带。
理由有三,其一,箕子既然不做周官,更不能去做周民(奴隶)。有人说箕子到了辽东,并在这里跑马占荒,长期“驻耕”。还有人说,现今辽东地下出土的商周文物,就是箕子的遗物。这些说法根据不足。原因是周灭商后,辽西、辽东皆为周土,箕子的“驻耕”是以什么身份出现?受不受周的节制?箕子既然“不事周”,不愿作周官,能作周民(奴隶社会的“民”就是奴隶)吗?要作周民何必跑到辽东?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金毓黼在【东北通史】中就指出:“箕子离国后,直达朝鲜半岛,而不是先驻辽西后驻辽东,再渡江(鸭绿江)。”至于周武王封的“箕氏侯国”,在不在辽东,包括不包括辽东,留待另文去研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究。吉林大学教授张博泉著【箕子侯国考】,依据1973年辽宁喀左出土的“箕侯铜器”,断定“箕子侯国即在古孤竹地(喀左)”。并认为箕子就死在喀左这个地方,他的后代才东渡鸭绿江到了朝鲜半岛。这种观点也经不起考究。如果说有了“箕侯铜器”就可以断定“箕氏侯国”所在,那么1955年在北京城郊海岛营子以及1982年在北京顺义县牛栏山金牛村、北京房山县琉璃河村也出土了与喀左相同的殷代铜器,难道在周初,北京地区也出现了一个“箕氏侯国”?
其二,从箕子离殷都时的准备看。他不仅带了五千商官,商民,还带有农书、工书、医书、药典,以及各种能工巧匠。这是准备到荒芜之地开基立业。这荒芜之地不是辽西、辽东,而是未经开垦的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