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老客:铺满红色荆棘的新华桥
2013-07-24 15:26 抚顺7000 抚顺老客
5458
上世纪50年代时,抚顺的浑河上好像仅有三座桥。一座是永安桥,一座是新抚桥,还有一座就是和平桥。
新华桥桥头堡的变迁
上个世纪50年代时,抚顺的浑河上好像仅有三座桥。一座是永安桥,一座是新抚桥,还有一座就是和平桥。这三座桥都不宽,所以走路很不方便。一遇到车就连忙躲闪。由于居民的需要,政府决定在1966年修一座横跨浑河南北的双曲拱桥,桥长418.8米,净宽15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全桥共18孔,上部结构为空腹双曲拱,下部结构采用高桩承台单墩稳定桥墩,设计荷载为汽车—13级,拖车—60级。这座桥可以说是当年浑河上最宽、最先进的大型一座公路桥,所以取名为‘浑河大桥’,里面含概着浑河的气势。
新华桥竣工那年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当时的市领导就把这座‘浑河大桥’改成了‘胜利桥’体现了文化大革命中又红又专以及必胜的决心。我们都知道,文G时期尤其是在1967年之后文G闹得火热,机关武斗,学校停课。因为自己当时是男孩子嘛,喜欢在外面逛一逛,胆子也大,没事的时候就背着家长偷着出去走走。那时也没几栋楼房,平房连片。自然也不甘寂寞的想去桥上走走。可是和平桥离家又太远,另外两座桥还太窄,正好1966年1月份,新华桥正式开工。回想当年也是好奇,但也是没见过世面,正值学校停课,而且家离着新华桥也不远,就去看看吧。走到河边,看到了很多工人在那里穿着棉袄干活,我当时还心里琢磨着这大冬天他们也不嫌冷?
总之,从此去新华桥看热闹成了我的长滤。每每隔着一月半月的都会去看看新华桥的进展,可以说是看着新华桥建起来的,当然也不天天去。记得那时家里唯一的家电就是手电筒,有时白天在家学习,晚上就带着手电筒和小伙伴偷摸的跑到了工地,一来是看热闹,二来是找点木头啊水泥啊什么的,回家修房子去。因为当年的平房老漏雨嘛。2年后新华桥建好了,在还没通车时我们就兴高采烈的钻到桥上玩了,但只有是在早晨或傍晚,主要是怕他们施工的知道再撵回家去。可经常傍晚他们还没手工,这令我很着急啊。虽离家不太远但也有个3里路那。新华桥通车的很急,刚刚建成没几天就通车了,我想主要是为了迎接建国19周年吧,具体也不大清楚。走上刚建好的‘浑河桥’心里真是敞亮,这可比永安桥,新抚桥宽多了,永安桥的走车费劲,新抚桥的人行道拥挤,这样的感觉一扫而光。不知不觉,从桥南就走到了桥北。
多年后,再次走上新华桥,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感觉,多的是一分回忆和怀念。桥上的栏杆已锈迹斑斑,桥早已改成了新的名字‘新华桥’在车流攒动的都市里,新华桥好像是一座很不起眼的桥,在若干年后,浑河上好像也添了很多桥弟兄,可新华桥还在。真是物是人非啊。走在桥上,看看独具特色矮矮的桥栏杆,瞧瞧1983年立起的桥头堡,凑凑布满沧桑的桥面,说不出的感慨萦绕于心。有对童年的眷恋、有对岁月的叹息、有对年代的回忆,还有对人生的思考。
2012年,为了给浑河上的7座桥加固,决定把原有的桥杆拆除,桥面重铺,桥身刷粉,桥灯换代。就这样,拆除了45年的桥栏杆,整修了29年的桥头堡,更换了20年的路灯。在这一切一切之后,再次走上新华桥,好像很陌生,好像比原来宽,好像少了一分东西。究竟少了一份什么呢?
几年前,我有幸看到了一些新华桥建设时的故事和报道还有照片,对新华桥更多了一些了解,也逐渐把新华桥放在文G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在写稿时,我特意去找了一找在文G期间的老建筑,并想多详细写写。我想其他笔者可能不会去这么做吧,可能会心想文G建筑又不是古董也不是文物没什必要去费心的找和写吧?但对于我们这些经过文G,知道文G‘利害’的人来说很是注意这些的。新华桥在建设时工期很紧,可以说是马不停蹄的赶进度,从中也有很多困难,虽不像永安桥那样艰难,但也是有些坚辛。从66年冬天就开始施工,迎着冰雪,一直到68年的深秋才竣工,从中也算是有很多的荆棘考验,不论是对工人还是设计者。从此,我知道了,为什么那些工人穿着大棉袄就开始干活,为什么刚刚竣工就立马通车,同时,我也知道了,去年我走在桥上感觉少了什么。那时是人们生活的需要,那时是响应的号召,那时也是为了拟补文G武斗时罢工时当误的时间。并且我也深深的感觉到维修之后新华桥少了一些什么,那就是在那个激情岁月中、火红年代中的红色印记,和那已经消逝的红色气息,还有那已被抹杀掉的童年记忆。
上面的图片是抚顺老客拍摄于今年春天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