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地区满族的头饰与服饰
2013-08-02 20:29 《新宾满族自治县概况》 编写组
1984
满族有自己固有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清朝时期,把新宾地区(原称兴京)作为特殊地方来管理,所居满族多为佛满洲(民间称为老满洲或陈满洲人),其他人很难进入这里定居。今天新宾的满族,有很多人是他们的后裔。由于满族及其先人在这里长居久住...
新宾地区满族的头饰与服饰
资料图片
满族有自己固有的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清朝时期,把新宾地区(原称兴京)作为特殊地方来管理,所居满族多为佛满洲(民间称为老满洲或陈满洲人),其他人很难进入这里定居。今天新宾的满族,有很多人是他们的后裔。由于满族及其先人在这里长居久住,形成了具有新宾特点的满族风俗习惯。随着历史的发展,满族特有风俗虽然在不斯演变,但在婚丧嫁娶、起居饮食、日常礼俗等方面,仍保留了本民族故有的习惯。
头饰与服饰 满族的先人在金代,男人即为辫发。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金太宗曾下令,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至清代,满族男人仍留辫发(即把前额到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一长辫,垂予脑后),着红缨帽。这种发式在新宾地区直到辛亥革命后才改变,个别人直到解放后尚留有辫发。满族妇女的头式,“姑娘留辫子,到结婚时开脸上头,从此开始结髻。”《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妇女著礼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支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在新宾地区,过去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将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左右耳俱着扎三孔,佩带三钳三坠”。老年妇女则在头项上结个髻,这种头式直到现在农村中尚能见到。头顶结髻成为了满族妇女发式的特征。
满族过去男女皆袍服,“著箭袖”,外套马褂。新宾的满族,到民国时期,仍穿长袍马褂,只不著箭袖了,有身份者其衣料多为绸缎,农民多为棉麻布,男女旗袍皆镶花边。男喜兰、灰等颜色,女喜绿、粉、月白等颜色。满族妇女过去多穷肥大旗袍。后来,逐渐发展变化,至1910年(宣统二年)时,已“略形瘦小”。民国以后,变的更窄瘦了,并有长、短袖之分。一般样式为直领、窄袖,开右大襟,钉扣绊,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叉。今天这种女式旗袍仍在流行,亦为他族妇女所喜爱的服饰之一。
满族妇女,天足,着木底绣花鞋,其式两种:一为平木底,厚约一寸,外包以布,上面上鞋帮,此多为中老年妇女穿着;另一种为高木底,亦称寸子。木底高约三寸,中间细,两头宽,方形,为鞋底长的二分之一,上于鞋底正中间,外包布或涂白漆,此为年青妇女穿着。男人在清代有社会地位者,多穿牛皮靴。无社会地位者,多穿各种皮制靰鞡,里絮靰鞡草,异常轻便暖和。还有穿“趟头马”的(类似靰鞡,但比靰鞡精巧),里面亦絮靰鞡草。这两种男式鞋,在新宾六十年代尚有穿者,近二十年,已无人穿用。
满族过去在长袍外面扎腰带。带为整幅绸缎制成,为单色,两端饰以花穗,一般长约八尺,现存实物最长者十一尺半,折成宽二寸左右,围腰二周系活结于左侧。带色多为兰、绿二色,而爱新觉罗氏系黄、红二色。男人平时带上拴挂荷包、手帕、解食刀、烟袋等物。这种服饰今已不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10-17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
10-13满族赵姓的起源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下)
-
10-02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
10-01满族戏——“朱春”初探
-
09-29论清初满族由天命观向实践观的转变和发展
-
09-27入关前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
-
09-26满族鸟崇拜及其对北方民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