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李德山: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5)

2013-10-01 09:48 东北师大学报 李德山 3101
东北古民族与中华民族重要源头之一的东夷族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一直是中外学术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分别从文献记载、考古发掘和风谷习惯诸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
  东北古民族同样以善射、善于制造弓箭而闻名于中原。根据《国语?鲁语》的记载,早在周代,肃慎族向周天子所献的“方物”就是楉矢石弩”。秦汉以后,记载尤多。

  《后汉书·东夷传》谓夫余“以弓矢刀矛为兵。”挹娄“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楉,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秽“乐浪檀弓出其地”。其《乌桓鲜卑列传》谓乌桓“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这一时期,东北古民族出产的“貊弓”和“檀弓”,继续闻名于天下。 

  6.史前的东夷,曾流行石棚墓葬的习俗。石棚墓葬,又称支石墓、大石棚或石室文化。就是在地面上竖立3-4块石板,上面再盖一块大石板构成的墓室。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石椁墓,大约是这种葬俗的雏形。建国后,山东地区,特别是山东半岛,多有此类墓葬的发现(30)。另外在江苏北部的连云港地区,亦“有着相当密集的分布”(31)。在东夷族系的诸多葬俗中,此是最具特色的一种。并且早在汉代,就已被载入史籍。《汉书·五行志》:“孝昭元凤三年(前178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处,有白鸟数千集其旁。”这是最早见于我国文献记载的石棚墓(32)。 

  东北地区,大约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也曾广泛流行石棚墓葬。而且还有多种的衍生形态,如石板立砌墓、石块垒砌墓、积石墓等。其分布范围以辽宁省和吉林省南部及朝鲜半岛为中心,内蒙古的东部和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也多有发现。这一地区的高句丽、渤海等民族,都曾流行过这种葬俗(33)。 

  东北地区的石棚墓,亦见于文献记载,只不过要比山东地区晚得多。《三国志·魏书·公孙度传》:“时襄平(今辽宁辽阳地区)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此延里社三足大石就是石棚墓。另在金代王寂的《鸭江行部志》中亦有记载,其曰:“己酉,游西山石室,上一石,纵横可三丈,厚二尺余,端平莹滑,状如棋盘,其下壁立三尺,高、广丈余,深亦如之,了无瑕隙,亦无斧凿痕,非神功鬼巧不能为也。土人谓之‘石棚’。” 

  7.史前的东夷人有人死后殉葬猪、狗、羊等家畜的习俗。在刘林、大墩子等早期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有用整狗随葬的现象;中期以后,盛行殉猪,有的葬猪头,有的葬下颌骨,有的葬半只猪身。这些,既是它们家畜饲养业发达的反映,也“固然是某种原始信仰的体现”(34)。在生产工具方面,男性墓多随葬有石斧、石锛;女性墓则多随葬有陶质、石质纺轮等物品。 

  东北地区的原始墓葬,与东夷人的殉葬习俗大同。如分布于辽宁省中、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其殉葬的家畜以猪、狗、羊等为主,“随葬有猪、狗等家畜骨架、头骨及四肢骨等现象”(35)。在辽宁省本溪庙后山的洞穴墓和黑龙江省依兰倭肯哈达的洞穴墓中“用猪、鹿的下颌骨随葬在死者身旁,是洞穴墓地流行的一种丧葬习俗”(36)。吉林省西团山、骚达沟、土城子等地的墓葬中也都发现用猪下颌骨随葬,其中土城子墓葬90%的石棺墓盖上散布着猪牙。至于随着性别的不同而分别随葬的石斧、石锛及陶、石纺轮等工具,东北地区亦不罕见,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都有发现(37)。 

  东北古民族的这种殉葬习俗,文献中也有所记载。《太平御览·四夷部》引《肃慎国记》曰:“(肃慎)死者即日便葬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椁上,富者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者之粮。”《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谓乌桓:“俗贵兵死,敛尸以棺,有哭泣之哀,至葬则歌舞相送。肥养一犬,以彩绳缨牵,并取死者所乘马衣物,皆烧而送之,言以属累犬,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东北  民族  源于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