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能够证明东北古民族与东夷同族关系的材料还有许多,例如:东北古民族中每一民族的具体族称一般都与东夷中的某一民族的族称有着对应关系;二者间共同流传的始祖卵生神话;共同崇拜鸟、犬、龟、龙的宗教意识;左衽的服饰特点;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等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细述。总之,东北地区古民族的形成,是东夷族系的一支向东北地区大规模迁徙的结果。作为中国东方土著民族的东夷族系,其大规模的向四方迁徙,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与华夏民族的征战中失败,部分支族被迫退出始居地,以免遭“灭国迁社”的结局;二是为自身发展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而主动退出始居地。有的学者曾指出:东夷族系的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始于夏末(38)。这一结论未免过晚,实际上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或许更早)开始,东夷族系就有部分支族迁出了始居地,至少迁向东北地区的一支是如此。进入文明史时期以后,由于夏夷关系的不断紧张,征服与反征服斗争的不断加剧,更有一些支族接连的退出了始居地,迁向东北的部分与早来的会合,是为东北夷;迁向南及西南地区的,是为后来的西南夷。
东夷族系向东北的迁徙,客观上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就其本身而言,则又进行了局部地区的演变与融合,最终便发展成了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同族源和相近文化的各个民族。
--------------------------------------------------------------------------------
注释:
(1)《中华民族的女系时代》,《学术季刊》1930年第1卷第2期。
(2)(18)《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年版。
(3)《东北通史》,吉林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1980年翻印本。
(4)《中国民族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环渤海湾之古代民族》,《满蒙》1928年版。
(6)《中国边疆民族史》,台湾中华书局1982年版。
(7)(22)(25)(27)逄振镐:《东夷及其史前文化试论》,《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8)王震中:《文明与国家─东夷民族的文明起源》,《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3期。
(9)《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10)(30)(32)《史前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文化交流初探》,《东夷古国史研究》第2辑,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1)(13)佟冬主编《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12)许玉林等:《族大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器时代文化概述》,《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
(14)石兴邦:《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体系及其有关问题》,《亚洲文明论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逄振镐:《史前东夷头骨人工变形、拨齿、含球习俗》,《民俗研究》1993年第1期。
(16)《吉林省首次发现较完整人类化石》,《新华文摘?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0期。
(17)尹郁山:《吉林满俗研究》,吉林史出版社1991年版。
(19)李德山:《倭人之祖考辨》,《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2月13日。
(20)《后汉书·东夷传·倭》。
(21)参见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箕踞”条。
(23)李纯一:《山东地区音乐考古及研究课题》,《中国音乐史》1987年第1期,王震中:《东夷的史前史及其灿烂文化》,《中国史研究》1988年第1期。
(24)李永先:《也谈伏羲氏的地域和族系》,《江海学刊》1988年第4期;李德山:《渤海王国洲源丛考》,《民族研究》1993年第1期。
(26)参见晋崔豹《古今注·音乐》。
(28)参见《辽史·西夏传》;徐霆:《黑鞑事略》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