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2013-10-02 20:31 网摘 作者不详 1973
一以为是在17世纪前叶;其标志性事件,或以努尔哈赤建国当之,或谓满洲作为族称的定名,也有人选择16世纪末叶的满文之创制。埋藏在这类见解背后的理论预设,都以带有“原基”性质的若干“共同”要素来界定一个民族的存在。

编辑提示:本文摘自网络,缺少注释部分。


满族如何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上) 图1


  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存在着三种不同看法。

  一以为是在17世纪前叶;其标志性事件,或以努尔哈赤建国当之,或谓满洲作为族称的定名,也有人选择16世纪末叶的满文之创制。埋藏在这类见解背后的理论预设,都以带有“原基”性质的若干“共同”要素来界定一个民族的存在。

  第二种看法认为,满族形成于清末和民国初年;只有到那个时候,八旗集团才从一个多种族的军事组织和世袭等级,始而被其自身以及当日社会当作一个种族群体(ethnic group)来看待。路康乐的此一见解,主要来源于他对1860年代到1930年代满汉关系的考察[1]。在这个时期,急剧衰落的八旗组织之内满人和汉军旗人的界限,由于作为整体的旗人与民人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张而渐趋淡化。正因为如此,他实际上以“最宜将满洲人理解为就是旗人的等同物”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他这样做自有其道理。不过在清代前期和中期的二百多年里,大多数的人们,尤其是清统治者并不简单地认为旗人即满人。尽管19世纪之前满洲认同的历史性格不属于路康乐的上述研究所要着重处理的问题,但在将满洲共同体界定为一个“世袭的职业等级集团”(an occupational caste)时,他实际上已经暗示出,“那种出于共同祖先们的血统意识”,乃是“晚期十八世纪及十九世纪满洲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在这一层面上,路康乐的见解同柯娇燕提出的第三种看法颇为接近。柯氏认为,满洲人由最初的文化共同体,在乾隆朝转变成一个“人种”(race),到清末才最终地转型为一个种族群体[3]。她的见解已经相当深刻地触及到探察满族认同的历史过程之关节所在。惟质诸当日文献,内中仍有许多待发之覆,需要作进一步的讨论。就追溯满洲认同的历史变迁而言,满文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日本学者在这个方面所作的扎实工作,在今日,使用清初满文资料的便利程度,与过去相比已经极大地提高了。

  一、努尔哈赤兴起前的“诸申”各部

  自从15、16世纪之交以往,居于明辽东边外、日后成为“满洲”核心部落的建州三卫,在遭受明与朝鲜李氏王朝联军的重创而经历数十年衰弱之后,又逐渐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在建州卫内部,随着旧有各支部落贵族势力的“次第凋落”,其统治权转移到一批乘乱崛起的“夷酋”新强人手里[4]。辽东局势的复杂动向,由此也越发受到明和朝鲜两方面的关注。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  形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