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特色
张佳生
(原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满族的形成发展是同步进行的。不过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能大致反映和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上,所以民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并且能够表现出这个民族的某些基本特征,满族文化的发展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满族文化中,可以找到许多以他们先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痕迹,其中一些内容成为满族文化的基本成份和核心。渔猎和农耕是满族先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在满族形成的初期也基本是这样。相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使满族无可选择地继承了其先人的文化传统。例如骑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他们以善于骑射而生存,也以擅长骑射而立国。满族在形成时期乃至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骑射一直被强调和坚持,成为满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征。自清太宗皇太极说过“我国家以骑射为上”之后,历朝皇帝无不大力倡导,在满族中蔚成风气。与骑射有联系的是服饰,满族的服饰与女真人也大体相同。为骑射、御寒方便,穿长袍马褂,衣为箭袖,身束腰带。对服饰的要求在后金天聪年间就有定制,这种服饰在整个清代都被坚持保存下来。语言的继承性更为明显,这种后来被称为“满语”的语言,不仅成为保持民族文化的工具,也成为满族内部联系的纽带,皇太极就曾以语言来区分是否为本民族之人。
后金天聪八年十二月(公元1635年1月),皇太极命管步兵梅勒章京霸奇兰、甲喇章京萨穆什喀,率兵往征黑龙江时即说:“此地人民,语言与我国同,携之而来,皆可以为我国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①]。
可以说骑射、服饰、语言这三种被直接继承下来的民族传统,成为满族最为直观、最为根本的文化特征。对此皇太极还曾有过一段深刻地论述,他说:“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祖宗时衣冠仪度,遂服汉人衣冠,尽忘本国言语。迨至世宗,始复旧制衣冠,凡言语及骑射之事,时谕子孙勤加学习。如元王马大郭,虽汉人讼事则以汉语讯之,有女真人讼事,则以女真语讯之。世宗闻之,以其未忘女真之言,甚为嘉许。此本国衣冠言语,不可轻变也。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不时亲弓矢,惟耽宴乐,则田猎行阵之事,必致疏旷,武备何由而得乎?盖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朕欲尔等时时不忘骑射,勤练士卒。”[②]皇太极的这段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三个方面在满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