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工人工作,主要是关心工人生活,发粮、发棉衣,保证按月发工资,解决工人温饱问题。还兴办福利事业,到1952年底,办起荣工工厂,组织因重伤致残的矿工就业;开办工人养老院;矿山职业病、肺病防治所和工人疗养院。推倒了“臭油房”,修建了大批新房(主要是平房),取消了“大房子”,建立独身工人宿舍等等,解除了工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各矿、厂逐渐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连续办了党员和党外积极分子训练班,从中发展了新党员,培养了大批党员干部,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此外,市委还创办了党报<抚顺工人》,运用宣传工具等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激发工人阶级的爱国、爱矿的主人翁责任感。
抚顺市矿总工会成立后,每年都召开一、二次先进生产者或劳模大会,以表彰先进,鼓劢后进。工会还组织了各种有益的活动。首先开展的是献纳器材运动,为时约半年,成绩卓著。较迅速地收集起各矿(厂)遗散的各种零件设备和奇缺材料,大搞“死机”复活,从而使生产、运输、供电都活了起来。继而开展劳动竞赛运动,创新纪录运动。抗美援朝后,开展爱国立功运动。由于上述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工人生产积极性,使各矿、厂的生产蒸蒸日上,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摘掉了“大、老、高”的帽子(1950年前,东北工业部曾批评抚顺矿务局为“大老高”,即架子大,资格老,成本高),抚顺戴上了“煤都”之冠。
在依靠工人阶级的同时,团结、教育、使用技术人员,发挥他们在恢复和发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初接收时,抚顺技术人员很少,我们就团结、教育、优待了各矿、厂留用的日本技术人员(约30多名),发挥其特长,使他们为恢复生产出力。这批入回国后,100%的成为发展中日友好人士,视抚顺为第二故乡。为了培养自己的技术干部,建立矿山专科学校、煤研所等研究机构,开办职工文化和技术夜校,这样陆续培养了大批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第一线。对有技术专长的老工人提拔任命一批为“技师”,又从华东招聘一大批技术人材,充实各矿、厂。
由于我们充分发挥了技术人员的作用,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从1950年至1952年全市出现了23件超出伪满的重大生产方法与技术改造。如:费广太和日籍工程师北村义夫发明的抽排放瓦斯等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此外,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从抚顺调出一大批煤炭、石油、炼钢、发电、机械等于部,支援全国各地。
那时抚顺的各厂矿在企业管理上还残留着殖民地形式,加之我们在管理上缺乏经验,党号召老干部要“钻进去”(技术、业务),不当“白帽子”,我们就努力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摸索前进,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在各矿、厂中普遍开展了计划管理、基建管理、经营管理,搞成本核算、经济活动分析,劳动工资管理。首先在采掘工人中,执行计件工资、建立各种成文的管理制度。如:保安规程。开始在矿山抢救多年的火区,试行结果使采煤区得以扩大,采煤工作面长度,由40米改革为60-80米,改进了充填法。西制油恢复全部轮溜炉,修建了裂化车间,趺复了东露天东制油,钢厂扩建了电炉等。接受龙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教训,重视煤矿安全工作,建立了瓦斯研究所,后来扩充为煤炭研究院,发明了抽排放瓦斯工程,建立炭黑厂,充实了煤研所,建立石油研究所。曾多次召开科技人员会议,提倡科学管理。
在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支持市办工厂,恢复了制油厂、发电厂、水泥厂,改造了机修厂、矿灯厂、仪表厂,使之迅速投入生产,新建了橡胶厂、机械厂等。为市属工业打下初步的基础。
同时搞好市政建设,大搞植树造林,美化城市环境,修建了劳动公园、新屯公园,在市内修建了文化设施。丰富了金市人民的文化生活。
4年间,由于我们加强了党的领导,凭借了工人阶级的爱国、爱矿热情,医好了多年的战争“创伤”,使全市工业总产值1952年达到1949年的454.8%,超过1943年的32%。地方工业1952年达到1950年的299.6%。时间之短,成果之大,速度之快,使当时留在矿(厂)的日本技术人员,也从内心折服、称赞,认为是奇迹!
现在抚顺市面目已大有改观,可喜可贺!展塑未来,煤矿是日愈老化了,争取来个“夕阳红”,从长远看,要安排好“后事”。其它各业,特别是新兴工业、方兴未艾。希望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依靠全市人民,发扬革命传统,奋勇前进,进一步把抚顺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综合工业城市,是为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