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业的发展,贵德地区的手工业也有显著的发展,尤其是采煤业和陶瓷业的发展最为突出。自古以来,抚顺地区煤资源十分丰富,作为煤矿的采掘可以追溯到汉代,但发达于辽金时期,从抚顺煤矿历年出土的古钱可以看出大多为辽金两代通用的宋钱。1938年9月23日在辽代旧煤窑老虎台矿坑内出土84枚古钱,其中辽代通行的宋钱就有75枚,说明辽代在抚顺采煤的规模和人数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此外,辽代冶铁业和瓷窑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燃料,也大大刺激了煤炭的生产。据《近代中国实业通志》记载,抚顺煤矿“自辽、金以降,久为开采”。当时烧瓷、炼铁以及南京城内一般百姓,多以石炭为燃料,说明煤的需求量增大,刺激着生产的规模也在增大。
辽代的矿冶业比较发达,其最早记载应从辽太祖开始。天显元年(926年)二月,阿保机平渤海,“得渤海铁利府,改曰铁利州,地亦多铁”[30]。据考,铁利州(铁州),在东京道“东平县,本汉襄平县故地,产铁矿,置采炼者三百户,随赋贡纳。”[31]其他在辽阳西南六十里,从方位和里程看,即今鞍山,此为辽代重要冶铁基地,当时称手山(今称首山)。
这里铁矿的最初冶炼者是契丹曷术部的奴隶。据《辽史·营卫志下》载:“曷术部,初取诸宫及横大族奴隶置曷术石烈,‘曷术’铁也,以冶于海滨柳湿河,三黜古斯、手山。圣宗以蕃息置部。”[32]首山矿区是辽代初期承袭渤海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近世,日本人曾在首山发现过深达60英尺的辽代铁矿坑遗迹,说明当时的铁矿开采已经规模很大。[33]这样大规模的炼铁,其燃料没有贵德境内丰厚的煤炭资源是很难想象的。何况“贵德县本汉襄平县”,辽时同属东京道,两地并不遥远,在辽朝时成为采煤业和煤铁业基地,也并非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