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瓷器的内外底部可见支钉痕迹。似得注意的是,在窑门和火膛中发现许多煤灰和煤渣。根据大官屯窑场
遗址出土的煤灰、煤块和瓷窑的烧结燃料是用煤,或者部分使刚煤,可以进一步判断,抚顺煤田当时已被开发,煤已被应用于燃料。[40]在大官屯以南地区,本来就有煤苗裸露在外,煤层距地面浅处,破土可得。加之此地的土质极好,确是发展窑业的大好基地。金朝又一直采取鼓励、支持民间经营窑业的政策,这里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以烧制瓷器为业的手工业者,故在金朝统治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大官屯制瓷业不断地发展,日益兴旺起来。不仅出现了密集的瓷窑群,成为规模较大的瓷器产地,而且形成了兴盛的制陶街,在制陶街上,买卖兴隆,热闹异常,手工业者出现了较细致分工,有专门挖掘煤炭的,有专门制瓷烧窑的,也有专门从事瓷器买卖活动的。因而商业和手工业也随之繁荣起来,形成了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新商业区。
在金统辖的范围内,商人们不断地把大官屯出产的瓷器输送到各地,大官屯瓷器影响越来越广。近年在东北各地发掘的金代
遗址中,几乎都出土了大官屯窑烧制的陶瓷器皿,足见大官屯窑业的兴旺程度和它在金代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影响。随着窑业生产发展和产品销路的不断扩大,大官屯窑业的生产技术也日渐进步,在制作工艺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后来,它的产品不仅流通予东北地区,河北、河南、山东以及江南各省的商人,也随着宋金政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地往来于大官屯制陶街上。而且,不单单是陶瓷器的买卖,各种商品的交换也都在这一带进行。内地人贩来了中原地区的丝织品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贩回去的人参、药材、山货、皮毛及其他各种土产品。这不仅促进了抚顺与东北地区的物资交流,同时也密切了东北与中原的商业贸另,进一步沟通了这里同中原的文化联系。[41]
考古工作者在抚顺煤矿中先后出土大量古钱,其中大部分是宋钱,诸如“宋元通宝”、“天圣元宝”、“圣宋元宝”、“淳熙元宝”等,还有金代铜钱“正隆元宝”等,过去在开采老虎台、露天矿时出土大量古钱,其中两宋古钱就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三强,说明在辽金时期,贵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贸易往来是相当频繁的。
解放后,考古工作者在抚顺地区出土两批窖藏古钱。一批是在1964年8月,在河北乡大沟村出土一黑瓷罐古钱,共80多斤;同年10月在哈达锁家沟村出土一黑瓷坛古钱,共70多斤。这两批150多斤古钱中,两宋的古钱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就更进一步反映了贵德州和中原贸易往来的频繁程度和繁荣景象。[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