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蒋秀松:关于东北民族源流的问题(2)

2013-11-25 20:30 《黑龙江民族丛刊》 蒋秀松 2834
东北地区既有丰富的考古文化类型,又有前后连贯的文献记载,这就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史的基本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再参征文献记载,人们认为古代东北诸少数民族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就是较晚形成的民族,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原有的族体。

蒋秀松:关于东北民族源流的问题 图1
庙后山遗址

  在这里,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则是如何用民族定义去认识或衡量古代文献记载的东北民族。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开始从不同方面看到了不同民族的特征。例如: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说的发式和服饰不同;《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戎子驹子说过,“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就是说的两族在经济生活、习俗、语言等方面的区别。可以说,那时民族内含的一些要素成为人们区别不同民族的标志。在先秦典籍中,对东北民族记载较集中的要算《逸周书》了,其中《王会解》就载有稷慎、秽人、发人、俞人、青丘、周头、高夷、不屠何、山戎、东胡等。这些称谓的出现,当表明各族体先已存在。他们分别向周朝进贡各具特色的贡物。

  可以想见,当时华夏人士对他们来自何处,说什么语言,穿戴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式,喜欢什么饮食等等是了解的,只不过史册没有记载下来而已。所以,治史者往往以不同的考古文化类型来区别或印证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各族间的交往益频,相互了解加深。《史记》始为周边少数民族立传,着重记述了各族的地理位置、语言、经济生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三国志》成书先于《后汉书》,比较全面地为东北少数民族立传,以挹娄为例,载曰:“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未知其北所极……其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言语不与夫余、句丽同。有五谷、牛、马、麻布。人多勇力,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之间,常穴居……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古之肃慎氏之国也。”这里,也从地理位置、语言、经济生活、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方面较清楚地记述了其民族特征。后世 史家大都继承了《史记》、《三国志》以来的传统。

  总的来看,历代史家对东北各族的记述,并不是他们个人凭空想像出来的。《三国志·东夷传》在其序言中写道:“周观诸国,采其法俗,大小区别,各有名号,可得详记”。也就是说,他们的记述来自对诸族的观察了解。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东北民族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不仅记述简略,而且失实之处难免。特别是历代史家所记的东北诸族,其中大多数尚处于原始社会,他们是否属于民族?是什么类型的民族?至今学界还没有定论。

  有的学者认为,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部族是早期民族共同体的不同类型,尚未形成古代民族。而东北地区的古族,诸如肃慎、东胡、秽貊、挹娄、勿吉、室韦、靺鞨,乃至尚处于原始社会的乌桓、鲜卑、契丹、女真等,虽然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具有本身的特征,但它们各自只包括一些具有共同民族特征的氏族、部落及部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对于这些古族,他们称之为“族系”。(注:“族系”的内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同时存在的具有民族共同特征的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东北  民族  源流  问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