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史考古

蒋秀松:关于东北民族源流的问题(5)

时间:2013/11/25 20:30:52   作者:蒋秀松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评论:2
内容摘要:东北地区既有丰富的考古文化类型,又有前后连贯的文献记载,这就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史的基本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再参征文献记载,人们认为古代东北诸少数民族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就是较晚形成的民族,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原有的族体。


  在相互关系上,语族与民族的关系比种族与民族的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共同语言在民族诸要素中占居首要地位。首先,语言是维系民族内部关系最强有力的纽带。一般来说,只有在具备共同语言的前提下才会形成民族的内聚力—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的排他性。其次,在民族诸特征中,语言最具稳定性,变化最慢。这是其他民族特征难以比拟的。以共同地域为例,当民族形成后,地域便逐渐失去其重要性,以至许多民族之成员散居各地,仍不失为同一民族。于是,语言的相近性常可用作判断民族源流和民族亲缘关系的主要标志。当前学术界通行的民族分类,就是以语言学上的谱系分类为蓝本的。就东北民族分类来说,所称肃慎系、秽貊系、东胡系等,其实也是采用民族语言学分类法,按语系语族划分的。

  民族的多源多流是不是普遍现象?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若仔细推敲一下,觉得它还是存在问题的。民族有不同类型,其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同的阶段。处于原始社会的民族共同体,当属于原始民族,其族体小,源流也就较单纯。这里,试以鄂温克和鄂伦春两族为例:

  鄂温克族早在清初南迁之前分成三大支:一为居住在贝加尔湖西北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部,包括12个民族,史称“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为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部,有15个氏族,史称“纳米雅儿”或“那妹他”;一为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史称“索伦部”,是最大的一支,已形成一个较大的部落集团。这三支鄂温克分处三个不同的地区,各有名号和各自的社会组织,尽管其语言相同,而经济生活及习俗略异,可以说是三个较小的原始民族,后来皆纳入鄂温克族,也算是“多源多流”吗?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四个地区,即呼玛尔河流域一带(原库玛尔路)有玛拉依尔(包括吴卡尔库)和葛瓦依尔(包括古拉依尔、魏拉依尔)两个氏族;逊克、嘉荫一带(原毕拉尔路)有玛哈依尔、莫拉呼、杜宁肯等氏族;诺敏河流域一带(原托河路)有柯尔特依尔和白依尔两个氏族;多布库尔河、甘河流域一带(原阿里多普库尔路)有柯尔特依尔、阿其格查依尔两个氏族。早先由这四个地区的不同氏族分别组成的部落,也可看作四个小的原始民族共同体,其源流也属“多源多流”吗?

  像鄂温克、鄂伦春这样的源流情况,在东北古史上广泛存在。那时原始民族共同体林立,只是因为史籍缺载,我们无从考究;即使见诸史册的那些尚处于原始社会的古族,我们对他们的内部构成也难以述说清楚。不过,应当看到,由于血缘的束缚,地理的阻隔,外族的逼迫,使得这些古族局限在狭小的天地里,与外界的交往较少,其源流也就比较单一了。可见,所谓任何民族都是“多源多流”的说法,并不全面、准确。

  在探讨民族源流时,可将他们的源流分成不同的层次。若从血缘关系方面着眼,且可分成近亲与非近亲两个层次;若按语言谱系来分,则可分为语文、语族、语系和不同语系四个层次,即同语支、语族、语系诸族的源流关系和非同语系诸族的源流关系。大体上讲,原始民族的源流是在诸近亲民族共同体或同一语支各族共同体的范围内进行的,而诸古代民族方渐次地突破近亲或同语支、语族、语系的界限,不断扩大民族源流的范围。


标签:东北 民族 源流 问题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评论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交流群 QQ:60343630 辽ICP备2022000827号
本网法律顾问:抚顺绿茵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林波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