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秀松:关于东北民族源流的问题(7)
2013-11-25 20:30 《黑龙江民族丛刊》 蒋秀松
6388
东北地区既有丰富的考古文化类型,又有前后连贯的文献记载,这就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史的基本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再参征文献记载,人们认为古代东北诸少数民族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就是较晚形成的民族,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原有的族体。
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在新中国诞生前,几乎还是空白点。建国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已先后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有营口金牛山、本溪庙后山、海城小孤山、瓦房店古龙山、东沟前阳、喀左鸽子洞、锦县沈家台、建平南地沟、榆树周家油坊、安图明月沟、前郭尔罗斯查干泡、奈曼旗蚂蚁河、哈尔滨闫家岗、五常学田、齐齐哈尔大兴屯、龙江缸窑、呼玛十八站、漠河老沟河、饶河小南山、扎赉诺尔蘑菇山、鄂伦春旗嘎仙洞等。(注:孙进已,冯永谦.东北历史地理:第一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其中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就有“金牛山人”、“庙后山人”、“鸽子洞人”、“安图人”、“榆树人”、“哈尔滨人”等。这些古人类化石及其文化遗存,最古的距今约二三十万年,较近的也有一万多年,包括了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晚三期。从现有的资料看,东北南部地区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较多,早、中、晚三期皆有,而中部和北部地区,目前只发现晚期遗存。尽管这样,上述考古发现已证明旧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已在东北大地活动生息。
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成绩斐然。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人们普遍制造陶器,使用磨制石器,有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社会生产较迅速地发展起来,人口大幅度增加,母系氏族社会达到了高度繁荣并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此时期,众多的氏族部落广泛地分布于东北各地,因而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极为丰富,遍布四面八方。这里,我们只列举一下各地颇有代表性由文化类型,诸如东北西南部地区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和红山文化,辽南地区的小珠山文化,辽河中游的新乐文化,辽东地区的后洼文化,西喇木河以北地区的富河文化,呼伦贝尔地区的铜钵好赉文化,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三江平原地区的新开流文化,牡丹江流域的莺歌岭下层文化,吉林—长春地区以左家山遗址和元宝沟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延边地区以金谷早期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等等。
这些新石器文化类型,已是一种区域性文化,其分布各自都不是一个小地方,而是一个面积相当大的地区。其内涵,相互间虽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加显示出各自的特征。从民族学的角度看,创造各种文化的主人,不仅仅是个别的氏族部落,而是若干个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他们分据各自的地域,已初步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以及原始的宗教信仰等,语言上也形成了不同属系。可以说,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已属于不同的民族共同体,这就表明原始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一般说来,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与旧石器时代诸文化遗存的内在联系,我们现在较难弄清楚了;但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与后来的金石并用时代及青铜时代各文化类型的内在联系,则有可能弄清楚。在这方面,一些研究者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如有学者认为:属于青铜时代的西团山文化,“是在继承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吸收毗邻地区较早的几种青铜文化的诸多因素,并经过因地制宜地改造后而形成的”。(注:董学增.西团山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357.)这里所说的“当地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是指以农安左家山遗址和元宝沟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类型,其存在年代,上限距今约6000年,下限约4000年。也就是说,早在距今6000年~4000年期间,西团山文化创造者的先人们已在当地活动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近年来日本的八旗问题研究综述
- 下一篇:林沄:关于史料中“貊”的分析
相关文章
-
10-17关于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10-01李德山:东北古民族源于东夷论
-
10-01“女真”与“满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
09-26鲍明:满洲族思想文化源流考
-
09-15满族的兴盛与民族的交融
-
08-07东北地区中日关系史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抚召开
-
04-21东北高跷(秧歌)浅探
-
04-15八旗牛录起源时间问题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