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青铜时代,约当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较之新石器时代又有了明显的进步,社会生产力提高了,经济发展了,分布于各地的氏族部落较前密集,一些民族共同体有所壮大了,他们与中原地区的联系也加强了。于是,我国古代史册便有了东北诸族的记事。这些记载虽然零星简略,但却粗略地指明了他们分布的方位及基本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不同,东北各地各族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南部地区发展较快,几乎与中原同步,而北部地区发展较慢,其新石器时代有的延续到秦汉,乃至魏晋时期。不过,此时古代文献的记载相当明确了,可以直接与一些考古文化相印证。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既有丰富的考古文化类型,又有前后连贯的文献记载,这就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史的基本依据。根据考古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再参征文献记载,人们认为古代东北诸少数民族的起源,大都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诸文化类型,就是较晚形成的民族,也主要来源于东北地区原有的族体。当然,自古以来我国境内各民族的迁徙流动时而有之,各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是日益加强。作为中华主体民族的汉族,一方面接受四方汇聚而来的少数民族,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同时又陆续地成批地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为之输送新鲜血液。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有条件的,因时因族而异。在探讨古今东北少数民族的起源时,要分清主次,首先要着眼于本地区与本民族存在固有联系的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