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辽东半岛东夷双舵子青铜文化
辽东半岛地区的青铜文化,有双花子一期、二期、三期和上马石上层等类型,年代大致相当于夏初至商末周初。
考古学家研究认定,辽东半岛青铜文化受山东龙山文化及其后续的岳石文化濡染很深,内地文化在这里已跃居于优势地位。
双花子一期(下层)文化,含有浓郁的山东龙山文化晚期的因素。磨光黑陶、浅盘高柄镂孔豆、大把杯、弦纹乳丁罐等,“都具有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典型器物的特点”。
双陀子二期(中层)文化,陈光认为“与山东岳石文化的面貌惊人地相似”:以轮制泥质磨光黑陶和黑灰陶为主;纹饰主要是弦纹和凸棱纹;器形多子母口、假圈足、刀削圈足;常见的器物组合有舌形足鼎、腰档附加堆纹的甗、深腹簋(音同鬼)、浅盘豆、蘑菇纽器盖、半月形双孔石刀等,这些“都与岳石文化完全一致”。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双花子中期类型是山东岳石文化的地方性变体”。
双陀子二期(中层)文化内涵中另一些因素,即与岳石文化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学者们研究发现,其文化主体与文化传统,“与胶东半岛的文化更为接近”。陈光提出,双花子二期(中层)文化内涵中与胶东半岛文化更为接近的部分,“可归人胶东文化系统”。
(三)燕辽地区东夷人跻身华夏族集团
燕辽地区的东夷人,逐渐“以夷变夏”,跻身于华夏族集团。夏商周三代的主体民族,都是在龙山文化统一黄河中下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接受龙山文化的滋润,分别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大系统。华夏族就是在中原龙山文化的土壤上,以黄帝、炎帝等部落集团为核心,吸收其它边民而形成的。
华夏族集团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辽西地区和辽东半岛的东夷人,遂就纳入其中,成为华夏族集团的一员。
辽西地区和辽东半岛都是东夷人活动地区。山东龙山文化统一黄河中下游之后,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和辽东半岛小朱山上层文化、双陀子下层文化,都受其强烈辐射,前者被视为龙山文化的“地方变种”,后者被视为龙山文化的“地方性变体”。山东龙山文化的后续岳石文化统一黄河中下游之后,辽西夏家店下层文化和辽东半岛双陀子中类型,又都受其强烈辐射,前者被视为“岳石文化同一区”,后者被视为岳石文化“地方性变体”。这种强烈的辐射,表示出文化上的密不可分的一致性关系。
夏建国后,封辽西商族始祖契为商侯;辽西商族南徙灭夏建商,滞留在辽西的遗族及孤竹、令支、箕等族,逐渐成为燕族。商建国后,封辽西孤竹与箕族首领为竹侯与箕侯;周建国后,封辽西燕族首领为燕侯。这种代代加封,表示出疆域上密不可分的统一性关系。
这种文化上的一致性与疆域上的统一性,促使这里的东夷人—商、孤竹、燕、箕等族,逐渐地融会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大系统中。在这民族交融与汇聚的大潮之中,作为山东龙山文化一岳石文化“地方类型”或者“地方性变体”的辽东半岛文化居民东夷人,自然摆脱不掉此大潮巨浪的冲击,必然要被推进到这个集团之内,成为华夏族的一 员。
6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