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万仑:华夷、华夏、汉人在东方(8)
5.燕太子丹率众走保辽东
战国末,秦攻六国时,燕太子丹遣荆柯刺秦王,事败,秦王遣军伐燕,攻拔燕都蓟城。燕王喜和太子丹率众走保辽东,这是历史上出现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华夏族向东方大迁徙。其迁徙人数,估计约有数万余众。太子丹被杀,燕国亡,遗众继续东逃,渡鸭绿江。秦军追至大同江遗留下的铜戈,现已发现。
(二)秦继燕设东方三郡
秦继燕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又有大批华夏族进人这里。燕辽地区和大同江流域都发现了大批秦人遗迹遗物。
秦碣石宫址、秦铁权、秦陶量、秦戈、秦半两,还有三晋、魏、赵的铜戈、铜剑,都已被发现。特别是在大同江发现了秦戈,上刻铭文:秦始皇廿五年制,工匠高奴工师窦。秦始皇二十五年,正是秦军追击燕王喜和太子丹、消灭燕国、向东进军之年。此戈显然是秦军戍守大同江的遗物。类似的秦戈,在新昌郡下细洞、平壤市祯柏洞、白川郡石山里等地也有发现。
(三)西汉扩置东方五郡
西汉初期,武帝在燕秦的基础上,又扩置了苍海、真番、临屯、乐浪、玄冤等五郡。这时汉人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已经形成,他们以新的姿态,像潮水般地涌向辽沈吉长地区与朝鲜半岛。
考古学家在辽沈地区发现大批汉人的遗迹遗物。西汉设置的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下辖48县,其城址已大部分被发现。汉人的村落、古墓,在辽西、辽东半岛、辽沈、辽东,都有大批发现。特别是辽阳三道壕村落址,辽阳棒台子屯1. 2号壁画墓,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壁画墓,更引人人胜。
西汉在朝鲜半岛秽人区设置的乐浪郡县城址,以及墓葬、祠碑、庙钟、瓦当、封泥、印章等,也大部分被发现。在平壤乐浪郡治址出土的瓦当上,镌刻“乐浪礼宫”、乐浪富贵”铭文;出土的封泥上,印有“乐浪太守章”、“乐浪大尹章”,以及23县的令、长、垂、尉的官印痕迹。平壤还发现乐浪郡古墓群,总数在2000座以上。其中有乐浪太守副官王光墓、王盱墓,出土“乐浪太守掾王光之印”和“汉五官掾王盱之印”,还有乐浪郡属官王根墓。平壤还发现夫租秽君墓和夫租长高常贤墓,出土夫租秽君银印和夫租长银印。
汉人在乐浪郡为官者大有人在。《后汉书?循吏列传》记:“王景,字仲通,乐浪 邯人也。八世祖仲,本琅琊不其人,??…惧祸及,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而家焉。父闳为郡三老。”王景墓已于信川郡凤凰里1号墓发现。墓壁面上留有墓志铭:“正始九年三月二十日壁师至德造。”正始为曹魏齐王年号,九年为公元248年。其八世祖王仲“浮海东奔乐浪”时,正是西汉初年。这说明,上揭这些乐浪郡属官王光、王盱、王根等王氏,他们的祖籍大概与王景一样都在中原山东或者河北。
另外,大同江一清川江地带还有大批于秦末汉初流亡过来的燕齐赵人。《后汉书?东夷列传?秽》记:“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这些“往避地”的燕齐赵人,从《魏略》所记分析,被箕氏国安置在大同江西部。
燕辽地区与朝鲜半岛发现的西汉时汉人的遗址遗物,充分说明汉人的户口数在东方大为增加,其人数可达数十万人。
8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考清朝源流 析其中真相
- 下一篇:程尼娜:东北古史分期探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