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华:满族姓氏何时出现的?(3)
2014-02-09 18:04 《满族姓氏录》(内部资料) 刘庆华
3834
最初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即血族团体的称号。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原始氏族不断分化,形成众多的女儿氏族,这些女儿氏族血缘团体又冠以了新的血族称号。所以新的姓氏不断增多,最后形成了六百余个满族哈拉(姓氏)。
其理由,一是现满族中的图、德、大、暴、呼、阿、恒、布、西、肇、仓、海等姓氏为汉族所无,二是满族中的沮特赫氏简姓温,富察氏简姓富,赫舍哩氏简姓赫,宁古塔氏简姓宁,那木都鲁氏简姓那等等,这些简称姓氏,虽然汉族姓氏中亦有,但却不是汉姓,而是原满族姓氏的简称。陈述虽称为女真改易汉姓,但他对于此类姓氏也承认“只是原来姓氏的简化,不必叫作汉姓”(《女真汉姓考》卷一页 156)。
所以,满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改易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了汉字姓。满族所冠汉字姓,皆为单字,不存在单姓复姓之问题,对满族姓氏,更不能用汉族称谓习惯去叫作复姓。因此,称为满族冠汉字姓,似较恰当。满族冠以汉字姓,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虽然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情况。满族及其先人冠以汉字姓,从历史文献看,在渤海国、金朝中后期,清末至民国初等几个时期,是盛行时期。
为什么在这几个时期满族及其先人出现了冠以汉字姓的高潮?总的看,在这几个时期有着满汉两族文化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原因,但也有各自的特定条件和原因。满族及其先人冠以汉字姓始於何时?其说不一。从历史文献记载看,最早见於《新·旧唐书》,因此,我们今天只能说约始於唐初。《渤海国志长编·族俗考》记载靺鞨族首领“突地稽……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新唐书·黑水靺鞨传》记靺鞨首领于“开元十年,其酋倪屑利槽来朝,玄宗即拜勃利洲刺史。……以部长为都督,刺史,朝廷为置长史监之,赐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献城’。其子李谨行于唐高宗时被任为左监门卫将军。除此外靺鞨首领尚有高惠真等。德宗朝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怀光。很多靺鞨人首领“以战多赐姓”(《新唐书》李怀光传),对其他靺鞨人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在日常社会活动中,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靺鞨人把冠以汉字姓看作是一种荣誊,很多人争向慕效,以示族望。又由于靺鞨人受到高度发展的汉文化的影响,使民族间的文化和习俗渐趋一致,这也是靺鞨人争向冠以汉字姓的重要原因。这一历史时期靺鞨人所冠汉字姓除李、高等姓外,尚有张、杨、窦、贺、乌、申、裴、崔、公、辛、文、粱、马、任、卫,燕、夏、吴、列、木、茆、大、平、慈、贯、刘、石、王等等姓,达到了高潮,致使在史料中很难见到自己原来的姓氏了。
渤海国以后,靺鞨人被称为女真人,在辽末由于避辽兴宋耶律宗真之讳,又被写作女直。这时女真人的姓氏称谓没有发生变化,继续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姓氏。即使被融合的女真旁系先人,虽然多已冠上了汉字姓,但在族属上并没有改变。在《辽史》中有夏行美、大公鼎、大延琳、高清明等人皆承认是靺鞨人后裔。就是到金朝时期,如靺鞨后裔著名人物高彪、张浩、大怀贞、高校等人也从来未忘记自己的族属,因“女直、渤海本同一家,盖其初皆勿吉之七部也”(《金史》本纪,世纪)。女真族进入中原地区后,由于同汉人杂处与交往,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有些女真人给自己冠上了汉字姓,但这时井未忘记自己的女真姓氏称谓,有时仍用原来的姓氏。金世宗完颜雍为了强调女真“旧风不可忘”,下令“禁女直人毋得译为汉姓”。“诏谕宰执曰:‘诸王小字未尝以女直语命之,今皆当更易,卿等择名以上’”(《金史》本纪七、世宗中)。金章宗完额景也下令“制诸女直人不得以姓氏译为汉字”(《金史》本纪九、章宗一)。金朝虽多次下令禁止改易汉字姓,然而这种民族融合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很多女真人冠上了汉字姓。
除《金史·国语解》中记载的三十一姓外,还有乌古伦氏冠以刘,黄掴氏冠以汪、马、赵:赤盏氏冠以张、石,傲国氏冠以周;唐括氏冠以杨等。这是满族先人冠以汉字姓的第二个高潮。但是,也有未冠汉字姓或又复用女真姓氏的,如石抹也先、移剌答、奥敦世英、乌古孙泽、完颜石柱、夹谷之奇、孛术鲁仲、蒲察七斤、斡准亦把然等人,至元代亦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族世居地古今对照(中)
- 下一篇:满族早期的一夫多妻制及其在清代的遗存
相关文章
-
02-09震惊满洲的“张贯一案”
-
02-09从无到有忆环保
-
02-09回忆“文革”中的抚顺
-
02-09再见元帅林头道门残迹
-
02-06日本探险家菅野力夫在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