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之后,猛哥帖木儿之子权豆〔阿谷、管禿)向朝鲜要求袭父职曰:
“太宗殿下授父猛哥帖木儿上将军职”,“厥后太宗皇帝召为都指挥使居中原,未几乞还本土”,“吾父年老,予当承袭”,“请代吾父职事”[19]。
这里提到的猛哥帖木儿“归中国”、“居中原”,与上文一样,也是指辽东近地。
(四)三万卫千户杨木答兀跟随猛哥帖木儿从开原东逃
辽东开原三万卫千户杨木答兀发动叛乱,掳掠大批汉人,煽动大批军人,跟随猛哥帖木儿东逃。这个事件是猛哥帖木儿从回波江上游凤州返回阿木河的一个有力的佐证。《李朝实录》关于杨木答兀的身分和叛乱记载说:
“杨木答兀……于永乐二十年间背极朝廷,攻破开阳等城,掳男妇军丁数千余口逃来……。”
“辽东三万等卫叛出军官杨木答兀”。
“猛哥帖木儿……与杨木答兀结党掳掠辽东所辖开原等处住居军丁为奴……”[20]
《明实录》在记述杨木答兀叛乱时说:
“开原城中虏寇杨木答兀等,同寄住鞑官谋叛…"开原城为其屠矣。”[21]
综上四点可知,猛哥帖木儿是从辽东开原附近的凤州返回阿木河的,其地在吉林南部的回波江上游,并不是东部边疆。
四、凤州附近的开元是辽东的开原并非“东开原”
建州女真东迁说的一个重要论据是“凤州即开元〃,此开元亦称巨阳(开阳),也就是“东开原”,其地在绥芬河流域的今东宁或双城子。愚以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不足为信。
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下辖七个路,其中的开元路,治所初设在东部地区(后西迁)。明代为了与辽东的开原相区别,而称此开元为:“旧开原”或“东开原”。
《李朝实录》对东西两个开原都有记载,只是在写法上有些混乱。它有时把东西两开原,一律写作开元路,有时又一律写作开原、开阳和巨阳。从字面上观之,甚难辨认系指何开原,然而只要对内容进行一番分析,便会一清二楚。比如《李朝实录》高丽朝记载:
“……高丽以穆祖为宜州兵马使镇高原以御元兵。时双城(即永兴)以北属于开元路,元散吉大王来屯双城,谋取铁岭以北(按,在朝鲜境内),再遣人请穆祖降元。穆祖不得己,率金甫奴等一千余户降。……穆祖……遂至开元路南京之斡东居焉。”
此开元路,无疑指的是“东开原”,至于其具体方位,则不得而知。
鉴于目前史学界对明初建州女真的迁徙争论很大,现不妨将《李朝实录》记述辽东之开原为开元、开阳、巨阳之例。举出凡条,以资对照。
(一)猛哥帖木儿离开凤州时,曾掳掠开原士子徐士英,该实录对此开原的写法不一。世宗九年四月甲戌条写作“开原城”,同年六月丙寅条写作“开元”。
(二)猛哥帖木儿从开原掳走汉人阿叱大,该实录世宗十三年五月丙戌条把此开原写作“巨阳城”。
(三)开原三万卫千户杨木答兀跟随猛哥帖木儿东逃,该实录对此幵原的写法更为混乱。世宗十五年四月乙酉条写作“辽东开元”,同年闰八月庚申条写作“辽东开原”。
五年八月辛亥条写作“辽东开阳卫”。二十三年十月丙寅条写作“开阳等城”。十三年五月丙戌条写作“巨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