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历史

东北历史

范恩实:第一玄菟郡辖区侧证(8)

2014-07-17 20:15 《北方论丛》2011年第1期 范恩实 2308
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其中玄莵郡即史家所称第一玄莵郡。由于处在华夏与东北边疆族群的边缘地带,因此,该郡屡有兴废迁徙,加之早期史料十分匮乏,且常常彼此抵牾,有关第一玄菟郡辖区的问题迄无定论。对比诸家观点,“沃沮”说与现有史料最少冲突,但以往论述尚显简单,证据亦不充分;而如果从边郡设立、管理及运转诸端加以考虑,则无疑会大大增加该说的合理性。


  1  《三国志·高句丽传》载:“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置朝服衣帻其中,岁时来取之,今胡犹名此城为帻沟漊。”高句丽酋渠受汉朝服衣帻要到郡治领取,以及“后稍骄恣,不复诣郡,于东界筑小城”云云,说明高句丽酋渠在郡县城之外。


  2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一》载:高句丽琉璃明王三十三年(14),“王命乌伊、摩离领兵二万,西伐梁貊,灭其国,进兵袭取汉高句丽县”。高句丽兴起后,发兵攻取汉高句丽县,充分说明高句丽县城与所管辖的高句丽部各有中心。


  汉武帝灭朝鲜,始设四郡,是否为郡筑城史无确载。然据《汉书·地理志下》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四郡初设之时,到郡者主要是吏及商贾,而其民“都邑颇放(仿)效吏及内郡贾人”,又“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这里的民当然是以土著为主,从而说明土著是与汉官吏及商贾同住郡县城中的。由此再看《三国志·东沃沮传》“以沃沮城为玄菟郡”等记载,应该理解为将玄菟郡治放在沃沮城,也即沿用了以往沃沮人所筑之城。


  由此看来,汉武帝时期始设四郡,其郡县城多半是与土著邑落重合的,所以,《三国志·濊传》才会记载:“汉武帝伐灭朝鲜,分其地为四郡。自是之后,胡、汉稍别。”是“稍别”,而非第二玄菟郡郡县城与土著酋渠所居地截然两分的模式。


  依笔者看来,第一第二玄莵郡管理方式的不同,与两地原本发展水平不同有关,此不赘论,但无论如何,管理方式的不同,也说明两地区是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进入西汉统治之下的最后来考察一下第一玄菟郡的后勤保障问题。第一玄菟郡设立在朝鲜东海岸,与辽东郡间隔着崇山峻岭,如何使政令下传上达,物资运输畅通,官吏、商贾便于往还,也即后勤保障问题,需要加以考虑。主第一玄莵郡面积广大,包括了秽与貊之地者,如田中俊明认为,存在着一条从辽东郡出发,纵贯浑江、鸭绿江流域,通往沃沮所在的朝鲜东海岸地区的交通道。


  由于这条路创始于公元前128年,“彭吴穿秽貊、朝鲜,置沧海郡”,故又被称作“沧海道”。而设置玄菟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沧海道”的畅通,因此,沿途所经地域都是第一玄菟郡的辖区[3]。


  按田中俊明所指认的“沧海道”,是从辽东出发,逆苏子河而上,进入富尔江流域,向南到达富尔江与浑江交汇处,再逆浑江而上,在浑江的稍上游,沿着向北流去,与浑江汇合的新开河的河谷逆流而上,往东南,越过包括小板岔岭在内的大岭,就可以直接到达高句丽丸都山城所在的今吉林集安地区。“沧海道”在朝鲜半岛内的走向是,从吉林集安过鸭绿江,逆鸭绿江支流秃鲁江而南,经江界、前川,在雪寒岭越狼林山,进入长津江流域,再逆长津江而南,越黄草岭到咸兴。


  那么汉初的“沧海道”是否经过今浑江、鸭绿江流域呢?首先可以肯定,经今浑江、鸭绿江流域到朝鲜东海岸,是存在道路的。其中从第三玄菟郡治到高句丽的丸都城(今吉林集安)这一段,正是李健才考证的高句丽通辽东南北道中的“南道”[25]。而据《三国志·东沃沮传》载:“毌丘俭讨句丽,句丽王宫奔沃沮,遂进师击之。”毌丘俭是从丸都城出发,追击高句丽王宫到沃沮地区,说明从丸都城到沃沮地区的道路也是早已存在的。然而,正所谓“南道险狭”,高句丽所在的今浑江、鸭绿江流域,境内龙岗山脉、老岭互相盘结,道路多沿河流的峡谷而行,《三国志·高句丽传》称“多大山深谷”。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第一  玄菟郡  辖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