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徐亦亭:东北地区汉人汉文化的发展(上)(2)

2014-11-01 10:53 新浪 徐亦亭 1613
满洲入关前,明朝汉人汉文化是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较大发展的时期,我们从汉人人口的增长上也可得到一些反映。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以汉人为主的全国在册人口就已经达到了6069万2856人。这个人口数远比唐朝“国家之极盛”时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以汉人为主的全国在册人口5290余万为多。


  明朝黄河流域和中原等地不少汉人,为了逃避苛征杂税潜入女真地区耕作,于是汉人汉文化不断迁至东北地区。开始,向东北地区迁移开拓的汉人汉文化,主要是明朝驻军和他们的家属,还有就是起先的少数被蒙古等民族俘虏来的汉人军民,以及一些汉人农民和经商人员迁入东北地区建立村寨定居的。明初以来,在东北地区的居民主要是汉人、蒙古族和女真族,尤其是以汉人人数为最多。在当时的东北地区,曾长期流行着“八十万尼堪,四十万蒙古,三十万女真”的说法,真实地反映了东北地区以汉人汉文化为主的,民族文化分布、民族力量对比,以及民族关系的情况。

  所以,清朝前期在满洲入关前的1636年后金天命元年,改国号为清之前,分布活动在东北地区的汉人、蒙古族和女真族的民族关系中,汉人是居主导地位的,而明朝的皇帝也是东北各少数民族的“天皇帝。”东北地区实际上是以汉人汉文化为主,各民族文化交叉分布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关系的情况。

  这也同样说明了,清朝前期满洲入关之前,明朝汉人汉文化从中原向东北地区迁移和开拓,对中原汉人汉文化加强与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都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2)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和满洲兴起

  满洲是以历史上长期活动在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的后裔女真为主,吸取和融合汉人、蒙古等民族,在明朝末期形成的一个新兴的民族共同体。

  满洲先世是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关于肃慎后裔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等的记载不绝于史。五代、北宋时期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势力曾进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公元13世纪蒙古族兴起,遂灭辽、金、西夏和宋朝统一中国。明朝时东北女真分成建州、海西、野人三部。


  建州左卫都督的五世孙努尔哈赤任酋长时开始脱离明廷,并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统一女真各部,登皇帝位,国号大金,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清太宗)继位后,于天聪九年(1635)废除诸申(女真)的旧称号,确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次年1636年,又改国号为清,皇太极是为清太宗。


  皇太极一方面封宗族、元勋和功臣,另一方面推动满洲积极学习和吸取汉人汉文化,融合汉人汉文化和蒙古等各民族文化,从而在明朝末期形成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共同体。满洲的形成对多民族统一的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可以说在满洲兴起前,东北地区女真、蒙古和汉等民族关系中,汉人汉文化始终占有主导地位。满洲兴起过程中,当时人口少、社会生产发展比较落后的满洲积极学习和汲取汉人汉文化,汉人汉文化对满洲的兴起起到重要的作用。

  (3)东北地区汉人汉文化的满洲化

  在东北地发展的汉人汉文化,有相当部分由于满洲的兴起,及其与满洲的交融而走上汉人汉文化满洲化的发展道路。当时东北地区汉人汉文化满洲化的主要方式有:

  ①包衣。满洲入关前,宗室王公和八旗勋贵将领都有很多包衣(即家奴,)包衣的来源中有些就是汉人中的负债破产者、罪犯或战俘等。后来曾出现“汉人不论贫富,相率投充”的风潮。这就导致满洲旗内汉人汉文化的增多。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徐亦亭  东北地区  汉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