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女真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不可分割性
2014-11-05 21:43 东北师范大学 穆鸿利
2408
过去流传于女真人中的主要传统文化,基本上都被满族人所继承和沿袭下来。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女真满族文化传承的一贯性,表明女真满族历史文化的不可分割性是密不可分的,那种人为的将女真学和满学有意分割开是毫无道理的、片面的、不科学的,必须加以改变。
试论女真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不可分割性
东北师范大学 穆鸿利
近来年有关满族的贡献的说法挺多。其中对满族在文化上的贡献也有不少著作谈论过。我在九九年抚顺清前史学术研讨会上,曾就满族是个富于文化创造的民族做了大会发言,这次会上还想就女真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不可分割性做些评论,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
我赞成这样一种提法,即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和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诚然,汉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创造过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主要部分,但它毕竟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并不是中华文化的全部。满族及其先民女真族和其它少数民族也都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并且以其绚丽多彩的风格各自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对此,这些年出版的几部书均有所专述。诸如田继周等著《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i]。其中滕绍箴撰写的第五章主要强调了满语文和满族作家文学的历史贡献。详述了满文的创制改进与初期贡献;满语对燕京语及辽南语的贡献;满语文对北京话初步形成期的贡献;满语文对北京话完善时期的贡献;汉语北京话的形成与贡献;满文的历史贡献和影响等六个方面颇有说服力。对满族作家文学及其历史贡献,指出满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光的明珠,分述了清代满族诗词作家与作品;清代满族小说作家与作品;现代满族文学家与作品。另外,由韩效文、杨建新主编《各民族共创中华》[ii]东北内蒙古卷上,王希隆著满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则从爱新觉罗皇室家族对文化教育的重视、语言文字、史学、文学、艺术、体育、饮食、服饰、历法、数学、医药、宗教等十大方面分述了满族的文化贡献。
同年张佳生主编的《满族文化史》[iii]则更全面地论述了满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堪称为20世纪末叶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分十五章,即:富有特色的八旗制度、出奇制胜的兵家谋略、日趋完备的法律制度、盛极一时的满族教育、继古求新的满族科技、灿若流星的满族文字、蔚为大观的满族文学、异彩纷呈的满族书画、别有韵律的满族音乐、独具风彩的满族舞蹈、源远流长的满族民俗、古朴神秘的萨满教,兼融满汉的满人姓名、溯本求源的满族家谱、荟萃南北的满族园林等。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展示了满族文化的丰富内容,不失为一部丰彩多姿的好书,不过由于是多人写作,内容上难免有交叉和重复之处,而且在追述满族前身女真人的文化成就的传承和影响,在某些篇章中尚嫌有些不够充分。需要在修订或再版时能有所补正。
二
我还赞成这样的提法:满族文化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女真人文化是其发展的主体和基础,而吸收最多的则是汉文化,其次是蒙古族文化。[iv]
过去流传于女真人中的主要传统文化,基本上被满族人沿袭了下来。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在语言[v],骑射、服饰、风俗、萨满教信仰等方面,成为满族最直观、最重要的特征文化。关于这些本人早已在20多年前的《满族文化渊源初探》[vi]一文中论述过。满族形成前后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女真人的语言,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言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仍然是原来的女真语,只不过是在语汇上更丰富,语法上更加规范化罢了。
女真语的继续使用,不仅对保持女真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成为满族内部联系的纽带,甚至对满族新共同体的形成和巩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明代女真三大部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分布在相当广阔的地域范围之中,许多部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甚至没有直接交往过,语言便成为他们识别是否为同族人的重要标志,尤其在深层次文化中的作用,使他们自然地产生民族认同感,这种共同的心理素质对满族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此外,语言既是民族内部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满族对女真语的继承,使女真许多重要的民族文化被保留了下来。
上一页1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你知道“八旗”的由来吗?
- 下一篇:从八旗家谱看满族的民族构成
相关文章
-
11-03抚顺历史文化之旅:帻城遗址
-
11-01明代汉族与女真族的马市贸易
-
10-05亲近濒临衰落的满族文化
-
10-05抚顺历史文化之旅:西露天大坑
-
10-04辽代女真人的萨满教与佛教信仰
-
09-28“建州”源于族名而不是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