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清入关前统御汉官的策略

2014-11-15 11:09 《史耘》,第1期 叶高树(台湾) 3424
清政权深知历史上金、元两代“皆能用汉人以成事业者也,小用之则小效,大用之则大效”,(注160)从其入关前的崛起、壮大,以至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正足以说明此一趋势。

清入关前统御汉官的策略


叶高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原文刊载:《史耘》,第1期

  壹、前言
  贰、清入关前汉官的来源与出身
  参、满洲君主对汉官的控制方式
  肆、“满汉一体’政策下的汉官
  伍、汉官在政军中的职位与作用

  陆、结论


  、前言

  清政权的建立与稳固,得力于降附的汉籍官僚之处颇多;利用汉官的构想,始于努尔哈赤,完成于皇太极时代,并影响了往后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注1)清崇德七年(一六四二年),皇太极在劝降洪承畴成功后,喜不自胜,曰:“譬诸行道,吾等皆瞽。今获一导者,吾安得不乐?”(注2)说明了明清政权转移之际,仕清汉官的关键性作用。后世史家认为,清政权之招降纳叛,封赏不吝,且持之以久,要之以信,降人封爵直至清亡而始与尽者甚多;此亦见定天下之气度,能使武夫悍将,流贼余孽,释甲来归,功名可保,既降者心安,未降者亦知劝。(注3)清政权善待降附的汉人虽为事实,不过自努尔哈赤时代初次引进汉人官僚,到皇太极时代利用汉官规划国家体制、从事征服战争,在此过程中,汉官的处境与待遇差异甚大,其中涉及了统治者统治策略的转变,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调整,以及外在形势的变化。

  “汉官”一词,与清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出现的“贰臣”,(注4)基本上都是指仕清汉人而言,不过在意义上有所差别。贰臣,专指“望风归顺”的“明末诸臣”,“皆以胜国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腼颜降附”;(注5)其仕明时的职位以“内而翰、詹、科、道,外而府、参、游,陟清班而膺疆事者为断”,(注6)至于“在胜国时仅登科第,未列仕版者”,则“毋庸概列贰臣”。(注7)“汉官”满文音译作“nikanihafan,《满文老档》中,常见以“诸申(jusen)”与“尼堪(nikan)”,来区分女真人与汉人。例如,后金天命六年(一六二一年)得辽东,“本欲设诸申官员管理,但恐尔等因与新附之民语言不通而受劳苦,故令汉官管理之”,(注8)其中“汉官”即泛指汉人(籍)的官员,而不涉及职位高低或道德判断。

  清入关前的汉官,曾经任职于明朝者不在少数,时人对明朝官场风气败坏的批评亦多,认为“彼文武大小官员,俱是钱买的,文的无谋,武的无勇,管军马者克军钱,造器械者减官钱,军士日不聊生,器械不堪实用”,“上下里外通同扯谎,事事俱坏极了”。(注9)面对这些言行操守有缺失的明朝官员,清政权在招徕的同时,另须考虑如何加以控制,以及转为己用诸问题。其次,明代辽东地区因胡汉杂处,产生文化交流现象,(注10)虽说建州女真的生活型态“颇有华风”,(注11)辽人亦“浸染胡俗,气习相类”,(注12)但是彼此间的隔阂仍无法完全消敉。尤其是对降清的明朝将吏而言,从敌对关系转变为臣属关系,在心态上应如何调整,而清政权应如何化解他们的疑虑,实有赖双方的互相适应,以及统治政策的配合。此外,随著清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大,国家统治机构亦随之更新与变革,观察汉官在此发展过程中的政治参与和升迁管道,则可了解汉官在清入关前的地位与作用。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入关前  统御汉官  策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