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东北民族

清入关前统御汉官的策略(3)

时间:2014/11/15 11:09:20   作者:叶高树(台湾)   来源:《史耘》,第1期   评论:1
内容摘要:清政权深知历史上金、元两代“皆能用汉人以成事业者也,小用之则小效,大用之则大效”,(注160)从其入关前的崛起、壮大,以至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余年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正足以说明此一趋势。


  至于一般汉人文士,由于努尔哈赤厌恶儒生,被虏获者往往沦为奴仆,才识出众者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亦不受重用;天命十年(一六二五年)甚至下令“察出明绅衿,尽行处死,谓种种可恶,皆在此辈,遂悉诛之”。(注41)迨天聪三年(一六二九年),皇太极为选用人才,命“满、汉、蒙古中,有谋略素裕,可裨益军政者,各以所见入告,朕将择而用之”;(注42)又“欲振兴文治,于生员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以昭作人之典”。(注43)于是,汉籍文人经由荐举、考试等方式,亦渐得参与政治。(注44)

  此外,汉官之中,间杂有原籍满洲者,例如:因潜通努尔哈赤而获罪逃亡的抚顺商人佟养性兄弟,“先世为满洲,居佟佳,以地为氏”;(注45)天命四年率众投降的明开原城千总王一屏,本姓完颜;(注46)天命七年(一六二二年)献广宁城的明千总石廷柱兄弟,本姓瓜尔佳氏。(注47)对于这批仕明的满人,努尔哈赤曾为建州满洲“今所在多向明朝”,(注48)而感到不悦;皇太极则利用他们特殊的身份,大作政治宣传,认为能“不忘原本,深为可嘉”。

  (注49)佟、王、石等人虽属满籍,惟汉化已深,清政权将之归类为汉官系统,日后汉军八旗成立时,佟氏兄弟隶汉军正蓝旗、王一屏隶汉军正红旗、石氏兄弟隶汉军正白旗,(注50)可知待遇与其他汉官相同。

  参、满洲君主对汉官的控制方式

  自天命六年起,努尔哈赤为维护其统治权,以及稳定辖下汉籍官民的人心,袂定给予来降的明朝官吏“仍复原职”的待遇,(注51)平民亦“悉加豢养,使之安居如故“,(注52)且成为往后处理汉人问题的主要方式。(注53)皇太极即位后,更制定明确的政策,做为归顺者叙功受赏的标准:

  一、现职明朝官员归降者,子孙可袭父职;
  二、平民杀官吏来归者,依功劳授官;
  三。、单身来降者,由国家恩养;
  四、率众投降者,按人数多寡授职。(注54)

  至于清入关前汉官的总数,若以见诸清代各种传记资料者计算,约有七、八十人;另大陆学者根据《实录》中出现的汉官姓名做统计,略为:天命朝三十四人,天聪朝一百三十,崇德朝约三百多人,(注55)而实际的人数当然不止于此。

  少年时期的努尔哈赤,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身边担任侍从,与汉人接触相当频繁。(注56)李成梁镇守辽东前后达三十年,虽称“边将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所未有”,但“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并大肆搜刮,“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己,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且“其功率在塞外,易为缘饰。若敌入内地,则以坚壁清野为词,拥兵观望;甚或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注57)因此,努尔哈赤对于明朝边将的种种恶行劣迹有所了解,进而对汉官怀有戒心,绝少委以重任。然因其处理汉人事务的经验不足,又不得不起用汉官,希望他们能“为汗之眼,用以观众人;为汗之耳,用以听众人”。(注58)至于愿意“竭力勉为,尽其所能”的汉官,则“不念其卑贱,即行擢拔,任职录用”;但凡有“讨好其君,贿赂上司而得官者”,尤其是“依仗其原来官势,而不肯尽其所长”,或“察颜观色,袖手旁观”者,(注59)概不录用。

  从努尔哈赤的选才标准来看,是以“忠”与“可用”为考虑,同时为了便于控制,往往喜用仕明时职位较卑微者。(注60)不过,汉官的积习难改,侵吞粮饷、怠忽职守,甚至与明朝官吏私通之事,仍层出不穷,遂常遭严厉的责罚。(注61)为使汉官能尽心事上,安守本分,他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一再告诫臣下,曰:

  “诸贝勒大臣以汗为父,敬念不忘,勿怀贪黩之心,勿为盗贼奸宄强暴之事,以公忠自效之,则诸贝勒大臣之道,何以败也。……贝勒大臣受汗之恩,而不顺汗之意,乃以自恃其才力而为之,存有盗贼奸宄强暴之心,恣行贪邪,汗若谴之,即褫贝勒大臣之职,贝勒大臣能自保其爵乎?……故自上而下,凡秉忠善之心而行者,福必积矣。福大岂有不致善之理乎?凡怀邪恶之念而为者,罪必集也。罪大岂有不遭殃之理乎?……夫大臣乃汗之所授,如不能以所委之事,竭尽忠勤,乃存邪辟怠慢之心,则汗必罪之,其身败矣。”(注62)

  藉此做为树立君主权威与统制臣僚的利器,表面上是以爵禄相诱,实则暗含严密的控制。因为“凡人之祸,皆由自致者”,(注53)“行邪恶之道”,“汗知其过必罪之,以致家破身亡”;若能恪遵上意,公忠自效,则“子孙世代将因汗之慈爱而享富贵”。(注64)



标签:清入关前 统御汉官 策略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评论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交流群 QQ:60343630 辽ICP备2022000827号
本网法律顾问:抚顺绿茵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林波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