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民族

东北民族

满学研究与当代满族的关系(5)

2015-01-25 08:36 《满族研究》2007年第1期 佟悦 1918
针对满学研究“厚古薄今”的偏向,作者提出满学研究应增加现实的色彩,使之变得更加丰满。


  三、当代满族是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丰富宝藏

  民国以来,除国内外公私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中保存的满族文物、文献外,存世较多的满族谱牒、祭祀歌词、“神本”;祭祀用具;民间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口头文学作品及音乐、舞蹈作品,民间手工技艺及其制品,以及其他具有价值的满族文物,大量收藏和保留于当代的满族人中。

  目前尚存民间的满族文物、文献及口碑资料,品类十分丰富,数量难以统计,我们从最近二十年满学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出,许多重要成果的取得,都与对这批珍贵宝藏的成功发掘有着密切关系,有时这部分遗存甚至可以对某一学科的研究起决定性作用。

  保存这部分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满族人——即本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数量同样无法计算,如果略加区分,大致可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保存者本人即是本民族文化具有较深造诣的专家,如上世纪以来的满族知名学者傅惜华、金受申、金寄水、吴晓铃、金启孮、关德栋、张寿崇、王佐贤、石继昌、石光伟、穆晔骏、富育光、傅英仁、马熙运、常瀛生等,都在满族文化研究的相关领域中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以丰富的阅历、广博的学识、辛勤的搜集、整理和著述,不仅自己直接为探索本民族文化著书立说,而且也为众多的当代和未来的满学研究者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素材。目前仍有更多的满族学者,在努力地从事着整理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工作,他们既是满学研究的实践者和资料提供者,同时也做为这项研究的客体,成为体现本民族文化现实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多的当代满族人应当被视为有待发掘的潜在宝藏,他们虽不以从事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为主业,但却有相当比例的人却直接承袭着从前辈继承来的精神财富的物质财富,只不过其中的大部分人尚不完全意识到其价值,有待于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去了解和发现而已。我们从近二十余年来整理研究满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一些成果,即可得窥这份宝藏之一斑。

  例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结合开展《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集成》编纂等工作,收集到大量的满族民间文艺作品,当时出版的《满族民间故事选》(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会编,春风文艺出版社)、《满族三老人故事选》(张其卓、董明记录整理、春风文艺出版社)、《满族民歌选》(博大公等编辑,辽宁民族出版社),以及各地民间故事、民间歌舞、民间音乐《集成》及《资料汇编》中的满族部分,数以千计,蔚为大观,都是直接从当代满族人中记录收集的。

  又如,关于满族的谱牒及萨满祭祀资料,绝大部分都保留在当代满族家庭中,其中的一些家谱已被陆续整理入多种选编、汇编本公开出版。更有价值的是一些用满语传唱的萨满神歌,包含了满族原始信仰和创世神话等,在清代很少见诸记载,从已经出版的《满族萨满跳神研究》(石光伟、刘厚生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满族萨满神歌译注》(宋和平译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满族萨满教研究》(富育光、孟慧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等书中,即可得知其珍贵价值。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当代满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