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守则图解(五十年代)
小学一共六年,我走了五个学校。虽然最多的才呆了三年,但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龙凤最早的小学我没赶上。据说解放前就有,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赶上了。小学不大,就有一个班。一两个老师教好几科,学生有三十多个,桌子是长条桌,凳子是长条凳。位置就在龙凤汽车库东边,解放后变成了汽车库的油库。到了我们上学的时候,那个小学早就没了。我们上的第一个小学就是海新沟外的海新分校。
学校的设施很差,桌子是两人一个的长条桌,凳子是两人一个的长条凳。过去老说划“三八线”就是这样的桌子。夏天东西(教室坐西朝东,就是西厢房。常言道:冬不暖,夏不凉,有钱不住西厢房)窗户全打开,苍蝇、屎壳郎、甚至还有燕子飞进来。到了秋天,“胖小”、“臭大姐”都往里飞,“臭大姐”那味儿,特别难闻,弄手上洗好几遍都下不去。冬天奇冷无比,教室当间点一个明炉子,离近点儿的烤的受不了,离远点的冻得直跺脚,手都伸不不出去,写字嘚嘚瑟瑟,曲里拐弯,像蚂蚁爬的。一遇到犯风的天,冒烟咕咚,桌子上一层黑灰,个个造的像土地爷似的,没个孩子样。班主任老师是个女老师,姓唐,每天都是一脸的煤灰,一头的粉笔沫子,遭老罪了。在这个学校念了一年,转到了海新主校。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