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龙凤旧事》之小学印象(3)

2015-02-04 13:19 抚顺七千年 王维俊 1843
小学一共六年,我走了五个学校。虽然最多的才呆了三年,但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龙凤最早的小学我没赶上。据说解放前就有,比我大几岁的哥哥、姐姐们赶上了。小学不大,就有一个班。一两个老师教好几科,学生有三十多个,桌子是长条桌,凳子是长条凳。位置就在龙凤汽车库东边,解放后变成了汽车...

《龙凤旧事》之小学印象 图1

小学生守则图解(五十年代)

  南龙凤小学还出了个抚顺知名人物,就是抚顺京剧院的架子花脸、后来成为编剧,创作《康熙出政》,把此剧唱进中南海的毛鹏。那一年我们一共四人考入抚顺京剧团,因怕吃苦,我没去报到。(因为当年抚顺市京剧团的培训部,就在我爷爷工作的抚顺市工业局楼下,也就是现在的五十中学对面。我爷爷了解那里的情况,也不愿意让我去)在南龙凤小学念了半学期后,为了等龙凤矿子弟小学建成,就又到了矿中(那时候还叫“红专学校”)借地方,念了几个月。

  一九五九年,我们三年级,龙凤矿子弟小学建成,初具规模了。以矿“中央大街”为界,在街西住的学生,分到了矿子弟小学,街东的学生,还在南龙凤小学。(海新的学生,仍然在海新小学)。矿子弟小学有平房,还有一个拐把子二层楼。刚进去的时候连砖缝还没勾完,窗台上都没抹水泥,也就是简易使用。楼里满是油漆味儿,木头窗户的玻璃腻子都没干,叫我们抠的没剩多少,都当橡皮泥玩儿了。有更淘的,挨个窗户抠,让学校逮住,罚他的爹妈自己买腻子,给腻玻璃。

  三年级的四个班在二楼,二年级的四个班在一楼,一年级的在平房。唯一的不足就是没有一个像样的操场。一下课,好几百学生挤在一个小操场上,呜呜嚷嚷,哜哜嘈嘈,童声鼎沸,吵吵得耳朵疼。我们班在二楼,楼下有施工的沙堆,有时候我们下课就学《三侠五义》里会飞檐走壁的侠客,不从大门走,就从二楼跳下来,把老师气坏了,挑头的一罚站就是一堂课。其实没多高,何况下边还有沙堆接着,老师就是害怕,胆儿太小。操场的地面坑坑洼洼,弄不好就摔个嘴啃泥。有一次和同学疯,与操场来个“亲密接触”,上嘴唇人中处划开一道口子,差点没弄个“兔子嘴”至今仍有隐隐疤痕。

  矿子弟小学因为是矿里办的,条件优于其他学校,无论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学校环境,校规学风在龙凤地区都是首屈一指。那时候的孩子要去趟市里都是奢望,我们学校去东公园是常事,划着小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非常自豪。有时各个班级还组织去沈阳,游北陵,逛故宫,带点儿奶奶烙的酥饼,买一瓶汽水儿,高兴的找不着北。很可惜有一次在故宫凤凰楼前照相,我正好闹眼睛,没有正视镜头,留下的形象不太好,老后悔了。

  我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小学的愉快时光。我的学习成绩优秀,还是少先队的大队长,红领巾和别的孩子都不一样,是绸子的,风一吹,飘飘摆摆,特别招人羡慕。我同学的小妹一见我就跟着屁股后头喊:“王维俊,大队长,小皮鞋。嘎嘎响,小分头,贼拉亮”,气得我找她姐告状,揍她。几年前在煤都宾馆见到了已是副经理的小妹妹,一提起那时候的事,她乐得前仰后合。她说:“那时候我姐怎么不和你搞对象呢?对了,你有小对象,我想起来了。”她还是那么“口无遮拦”。弄得我急不得,恼不得。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你姐怎么样?”“没了”,原来她姐因心脏病逝去二年了。她姐一直在外地,和我们不常联系,听她一说,心里“咯噔”一下。算来她比我大三岁,也还不到七十岁。想想真是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啊!

  龙凤矿子弟小学九十年代划归东洲区,一直延续到现在,只不过搬迁到国民山的脚下,,一座漂漂亮亮的三层楼,四周有透视的围墙,内绿外红的塑胶操场。但很可惜,没有多少学生,一到六年级都是两个班,每班学生不足四十人,不知什么原因。

  一九六二年七月,我们作为龙凤矿子弟小学首届毕业生,即将毕业。毕业的前夕,我们四个班,共计二百多人,以教学主楼为背景,和全校的老师一起,照了一张毕业照。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照相器材,照的人物非常小,想找到自己都很困难。但就是这张人头密密麻麻的的照片,把我的小学生活定格在一九六二年。六年的小学生活,给我留下了无穷的快乐,师生之间的情谊,同学之间浓浓深情,是中学、高中都没法比的,有哪一段时间会比小学在一起的时间长呢?别了,我的小学母校!(2015年1月25日)                   


该文章所属专题:王维俊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龙凤旧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