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当代抚顺

当代抚顺

清末民初独踞抚顺戏曲舞台的剧种——梆子(2)

2015-02-15 07:10 《抚顺戏曲志》 编者 1295
本名“乱弹”,产生山西、陕西两省交界的蒲州、同州一带。经过流传,不断结合当地语言,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的营养,衍变形成各具特色的梆子声腔系统的各个剧种。有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等等。...

清末民初独踞抚顺戏曲舞台的剧种——梆子 图1


  时止民国八年(1919),杨品卿、花宝玉、筱九茹、筱荣喜、红菊花、筱云卿、金凤喜、十三红、青菊花、金紫玉、卢月春、筱月仙、十四红等深有声誉的坤旦,频繁来抚演出。演出的剧目题材范围广泛,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齐备,不仅能演出反映民间生活的故事戏,亦能演出宫廷生活、军事、政治斗争的“袍带戏”,如《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临潼山》、《金水桥》、《斩经堂》、《一捧雪》、《红鬃烈马》、《秦香莲》、《甘露寺》等。这些坤旦又多兼擅皮簧,在整本戏中,常用半出梆子,半出皮簧的形式演出。有时又用一出梆子,一出皮簧的折子戏,与隔道开锣演出的艺人,争技竞献,比试高低,使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梆子坤旦艺术的出现,使梆子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曲调,更加委婉、优美,为梆子增添了争芳斗艳的艺术实力,成为清末民初独据抚顺戏曲舞台的流入剧种。

  民国九年(1920),随着评剧兴起与其发展的锐势,梆子音调过高和曲调与生活语言较远的弱点,已日趋明显,逐渐失去与评剧争衡的能力。又加日伪官吏、警特的诱迫,一些稍有姿色的坤伶竟被纳入妾室以及骗卖青楼,致使兴起的梆子旦角艺术遭到摧残。1930年后,只有小黑灯、筱三宝、李童生、马德龙、蒋银花、紫金花等梆子艺人组成的梆簧班底,在第一商场戏院维持演出。并以外邀名角为主,用时而梆子时而皮簧的形式兼演一台。梆子单一剧种的演出已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偶有外地梆子剧团来抚演出。五、六十年代,天津、沧州、长春、唐山等地的河北梆子剧团,往来频繁,由盖叫天、冀桂云、金玉茹、筱小香水演出的《南北合》、《珠痕记》、《秦英征西》、《金水桥》等传统戏,曾博得老观众的欢迎,但青年观众多过门不入,梆腔艺术未能在抚顺重振昔日的盛势。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千金寨  梆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