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河流域女真族迁徙的原因和作用(4)
2017-06-30 08:23 抚顺七千年 毛英萍
1738
明代辽河流域女真族迁徙的原因和作用毛英萍 (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摘要:分析了明代女真族在辽河流域迁徙的原因,指出那时的辽河流域土地肥沃,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是一块多民族聚居的乐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女真人不断地迁徙于此。随着女真族的迁徙,特定地区的人文现象,包括语言、风...
4、增强了后金(清)的军事力量,为其统一东北及攻灭明朝打下坚实基础
建州女真兴起后,统一女真各部,扫荡东北,进攻明朝,在军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一系列的胜利绝不只是靠建州本部人口取得的。大量的吸纳周边的汉族、蒙古族人口无疑在此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明末,主动归附或被俘进入女真地区的汉人和蒙古人的数量是巨大的。这些人口大多都被编入了军事组织,随同女真人一起南征北战,尤其是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的建立,更是使他们成为与满洲八旗并列的两大军事力量。
至清入关前,汉军八旗共编有160多个牛录,蒙古八旗共编有120多个牛录。这无疑是清朝统治者进军关内的王牌。在蒙古八旗外,还有举部归附于后金,既不编入蒙古八旗,也不分隶于满洲八旗下,初期继续保持其原有部落组织与管理体制,由蒙古衙门(后改为理藩院)直接管理的蒙古各部,当时统称为外藩蒙古。崇德元年(1636年)初,共有外藩蒙古49贝勒,分属于16个蒙古部落。这些都大大地增强了后金(清)的军事力量。
5、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促使女真族封建化
女真族迁徙到辽河流域,受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广泛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制定一系列重大政策,促使女真族向封建制转化。
在政治上,为了限制权贵,保证君主集权制在后金顺利推行,皇太极在鲍承先、商鸿中、范文程的谋划下,仿明制建立了弹劾权贵的都察院,改变了不敢轻议权贵的后金(清)奴隶主专政条件下长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皇太极建立了三院八衙门,把努尔哈赤时单一女真奴隶主的后金政权变成了以满洲贵族为核心,联合汉族地主,蒙古封建地主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封建割据政权,成为后来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的雏型。
在经济上,后金(清)统治者革除了妨碍后金(清)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弊政,制定、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以苏民困,以利生产。颁布一系列法令,大力提倡开垦荒田、兴修水利、禁止高利贷,鼓励经商,强调改良农耕技术,以保证实现富国强兵。
在文化上,后金(清)统治者吸收、运用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以孔孟之道为统治思想。巩固了后金(清)的封建统治,也为清兵入关后,满汉地主阶级合流奠定了思想基础。综述女真族的迁徙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发女真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无论原因如何,不论目的何在,结果是他们定居在了辽河流域这块肥沃的土地上。
在这里,汉族从女真等族那里引进种畜,发展畜类,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经营畜牧业的生产技能和知识,对于发展汉族的畜牧业经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女真等族也从汉族那里学会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知识。这种经济交流,刺激了商业的流通和发展,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友谊与融合,使辽河流域得到了极大的开发,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女真族社会性质的转变,从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在漫长、崎岖的历史征途上,汉、女真等族人民辛勤劳动、顽强斗争,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谱写了许多激昂、慷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4 下一页 |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人的奇特发式从哪里来?
- 下一篇:抗联一军在抚顺是怎样打击敌人的?
相关文章
-
07-22王尧:足球冠军队的“行头”
-
07-22晚晴| 同窗3年 50载分别酿亲情
-
07-22访抚顺籍著名书法家吕凤翥
-
07-21王尧:我的患难兄弟小龙
-
07-20于成林:照葫芦画瓢
-
07-18孙相适:由唐聚五塑像想到的
-
07-18王维俊:生吃土鳖虫
-
07-18郭秀江:瓜菜代